獐鹿之辨
乙:是吗?那你说一个我听听!甲:您听好了啊!说绿豆,唉,绿豆您认识吧?乙:绿豆谁不认识啊?甲:绿豆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就是---乙:什么?甲:绿色的豆子!乙:这不废话吗!黑色的豆子还叫黑豆哪!甲:我就是强调一下,让您加深印象。乙:不用,我很明白!甲:说绿豆,向空中一抛,rou-------bia。摔倒地上!变成了红豆。问,为什么?乙:神马?绿豆摔倒地上变成了红豆?甲:您知道吗?乙:不清楚。你给解释一下!甲:说绿豆向空中一抛,(此处稍快)rou---bia摔倒地上变成了红豆,问,为什么?乙:怎么回事呢?甲:因为绿豆出血了!乙:我---七七嘁嘁嘁,绿豆出血啦?甲:咱么这个题多讲理呀?绿豆出血了,可不就变红豆了吗。乙:这题实在不怎么样。甲:这题不行没关系,我还有哪!这道题绝对锻炼智慧,增强思维。乙:什么题呀?甲:您听好了啊,说香蕉,唉,香蕉您知道吧?乙:香蕉谁不知道啊?甲:香蕉就是水果,banana!乙:行了,别贫了!甲:说香蕉抛到空中,rou----bia!变成了茄子!问为什么?乙:不知道!甲:因为它全身都摔紫了!乙: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甲:怎么样?这题目提高智商吧?乙:提高什么智商啊?就你出的这些题呀,纯粹属于獐鹿之辨!甲:蟑螂大便!嘉庆叔叔,这蟑螂就够脏的了,怎么还大便哪?乙:哪跟哪啊!是獐鹿之辨。是个成语故事。甲:哦,又是成语故事啊?乙:这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宋朝,有一个小孩叫王雱(pang一声)。甲:王雱?这名字可真怪。乙:他的名字你听着陌生,他的爸爸你肯定很熟。甲:是谁呀?乙:王安石!甲:哦,我知道,您在听相声学古诗里边讲过,就是那个爆竹声中一岁除,两山排闼送青来的那个王安石。乙:嗐,你怎么把两首诗混到一块了!不过,确实就是他。甲:这个王雱怎么了?乙:有一次啊,王安石的朋友给他们家送来一头獐和一头鹿。甲:啊,他把蟑螂和梅花鹿放到一块啦?乙:不是!这个獐可不是蟑螂的蟑,而是反犬旁一个文章的獐,是一种长的很像鹿的动物。王雱就来观看。看了半天也分不清,哪个是獐哪个是鹿。旁边的朋友就故意考他,说:小朋友,你说这笼子里的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啊?甲:王雱怎么说呀?乙:他想了想说:这个简单,我知道。在鹿旁边的就是獐,在獐旁边的就是鹿啊!甲:啊?哈哈哈哈!太棒了!这个王雱可真是高智商啊!!乙:后来呀,这个故事就形成了一个成语叫獐鹿之辨,辨别的辨,也有说这是个寓言故事的。甲:我怎么觉得这个王雱跟我有点像啊!乙:哈哈哈,我要说的就是这个。獐鹿之辨,这个词有两重意思。一方面是说,王雱思维敏捷,巧妙的化解了问题。另一方面是说,虽然他回答了问题,但仔细一琢磨,其实他什么都没讲,完全是说了一句最正确的废话,没有意义。甲:好像是这么回事。乙:你看看你,教小朋友的那些问题。看似好像有点道理,但仔细一琢磨全都是胡说八道,没什么含义更没什么道理。完全就是獐鹿之辨。甲:嘉庆叔叔,您可不能这么说!乙:为什么呀?甲:您说我前边那些题是獐鹿之辨,我承认!那都是开玩笑,跟您逗着玩的。我可是真有好题目,可以提高智商锻炼思维的。肯定不是獐鹿之辨。乙:你别逗了,你还能有什么好题呀!你那套路我早都明白了。一只红豆抛到空中,rou---bia摔倒地上,变成了黑豆?为什么?因为他摔黑了。一个土豆抛到空中,rou---bia摔倒地上,变成了西红柿,为什么?因为他摔流血了。这都太没意思了。甲:嘉庆叔叔,您快别说了。我哪还能用那些破题跟您聊啊!我这回的题目是真的考验智商,锻炼思维。乙:真是这话?甲:那绝对是当然的!乙:好,那我就最后信你一回,听听你这到底是什么好题!甲:话说有这么两个魔鬼!乙:哦,这还有神话色彩。甲:没错。话说有这么两个魔鬼,一个是红色的,一个是绿色的。乙:颜色还不同。甲:说,射死红色的魔鬼需要两箭,射死绿色的魔鬼需要一箭。您现在手里只有两只箭,问,怎么能把这两只魔鬼都射死。乙:啊---那简单,让他们俩站到一起,再来个一箭双雕,再用另一箭射死那只红魔鬼,不就行了吗?甲:啊?您以为那两只魔鬼是傻子呀?还摆到一块让您射呀?乙:那我不知道了。甲:您不行了吧!承认我这道题好了吧?乙:看来你这回还真不是獐鹿之辨!那你公布答案吧!甲:您听好了啊,记住了!说两只魔鬼,一只是红的、一只是绿的。射死红的用两箭,射死绿的用一箭。您手里只有两只箭,怎么才能把他们俩都射死!乙:这到底怎么射呢?甲:您先用一支箭射死那只绿的。乙:然后呢!甲:那只红的一看绿的死了,当时一害怕,oh---吓绿了。您再用一支箭,就能射死了!乙:还不怎么样!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