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一支箭 > 一支箭归经 > 正文 > 正文

大草原上突厥民族与中原民族的时代纠缠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6/29 16:24:11
早期白癜风治的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0322/4595417.html

突厥民族的定义比较复杂,它不是以人种和民族划分的,而是以语言划分的。目前世界上突厥人集中的国家是土耳其。中国新疆自治区的畏兀儿人与土耳其人在文化上有较密切的联系,由此引发了中国与土耳其之间一些微妙复杂的互动,历史上突厥人和中国之间相互的联系和影响是如何产生的呢?现今中国畏兀儿人的分布格局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匈奴和汉帝国衰落以后,整个东亚和中亚地区经历了一段动荡时期,之后出现了三个强大国家:唐帝国(在西方文化学者看来这就是中国的拓跋人政权)、柔然(蒙古的亚洲阿瓦尔人政权)、贵霜帝国(更西边的嚈哒人政权)。在这三个帝国之前是拓跋氏建立的北魏政权(公元-公元年),年以前它控制黄河以北、新疆以及部分草原地带。北魏的国都平城位于欧亚大草原的南部边缘地带,这个国家号称拥兵十万和一百万匹战马。

北魏的统治阶层中,20%是拓跋人,包括个氏族和部落,当然也有汉人,而且汉人还是北魏人口的主体,拓跋人沿用了鲜卑人的统治模式来管理汉人和各个部落,但是汉人的文化具有如此强大之吸引力,拓跋人也开始说汉语,穿汉服,吃汉食,甚至皈依了汉族的宫廷文化。五世纪晚期,汉化了的孝文帝抛弃了拓拔语和姓名传统,他采用了新的家族姓氏:“元”(孝文帝汉名“元宏”),并迁都洛阳。

拓跋人在宗教上保留了独立性,他们大力弘扬佛教,汉代末期佛教经丝绸之路由贵霜帝国传入中原,公元5世纪晚期拓跋人通过佛教加强了与中亚地区的商业联系。

亚洲阿瓦尔人较不为人所知,北魏的史书记载阿瓦尔人祖先源自公元4世纪早期北魏的一个奴隶,主人称他穆古鲁,意为“没头发”,这是笑话他发际线与眉毛齐平。穆古鲁逃入草原,啸聚了名亡命之徒。他的儿子鞠璐辉继承了他的事业,之后领导这伙绿林好汉变身为北魏的臣民,向北魏皇帝纳贡称臣,每年都向朝廷供奉马匹、骆驼和毛皮,阿瓦尔人借此进入中国市场,围绕在鞠璐辉身边的人形成了政治集团。公元5世纪阿瓦尔的统治者舍伦采用了鲜卑族的称号“可汗”,意为“草原之王”。

鞠璐辉建国,国号“柔然”,但仍自称阿瓦尔人,拥有雄厚军力,国土南北向从戈壁大沙漠到贝加尔湖,东西向从新疆到兴安岭和今日朝鲜。中国史籍记载着阿瓦尔人认为萨满教巫师能够在军队撤出战斗时呼风唤雨阻挡追兵,历史上的突厥-蒙古人大多崇拜一些特定的天象。

大约在公元~年匈奴人离开阿尔泰山,其中的一支嚈哒人定居于古贵霜帝国疆域内。到5世纪中期,他们控制了新疆大部和北印度索格底亚,这些波斯帝国边缘地带的匈奴人常常卷入萨珊王朝的内部事务,干掉了好几位“巴列维”(伊朗国王),他们的文化传统来自大夏和贵霜,信奉佛教、拜火教、印度教以及各种印度伊朗宗教,不仅如此,基督教和摩尼教传入中亚后,他们也信!真是来者不拒,口味多样。摩尼教由波斯人摩尼(公元~公元)创立,他来自美索不达米亚,那是一片孕育了各种宗教思想的神奇土地,此人高杆之极,视自己为拜火教、佛陀、耶稣基督等所有先知的集大成者。

嚈哒人的习俗在其他民族看来也许很不寻常:兄弟共有妻子,女人们头饰上插的角标示丈夫的数量,能力越强,角越多。始于婴幼儿时期的头部捆扎令颅骨变形,这种风俗在许多草原民族中都存在,有时会引发癫痫,但他们认为这是信教之人的灵魂正在游荡。

这三个国家在欧亚大陆激起阵阵波澜,阿瓦尔人与北魏的战争迫使许多部落西迁,导致这些地区由操伊朗语改操突厥语,阿瓦尔可汗阿拉圭(公元~公元)面临东铁勒部落叛乱和外敌威胁,于是寻求北魏的援助,而此时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部分,这就是突厥帝国崛起前的政治图景。

突厥人起源不甚明了,其王室家族起源要追溯到阿史那,其词来自东波斯或土火罗语,意为蓝色,可能因为中国人用蓝色标示罗盘方位,据中国史籍记载的突厥神话,阿史那或许来自母狼与一名灭族部落唯一幸存者的交合。中国史籍认为阿史那居住在与波斯和吐火罗人有紧密联系的甘肃或新疆地区,公元5世纪,他们迁徙到阿尔泰山地区,此地居民操突厥语。

公元年,野心勃勃的突厥人首领不敏帮助主人镇压了铁勒部落内部叛乱,公元年他请求与阿瓦人联姻,但他的主人傲慢地拒绝了。北魏与不敏关系紧密,将一位公主嫁与不敏,公元年不敏灭亡了阿瓦尔人国家,阿拉圭自尽,到公元年,阿瓦尔人已消失在大草原上。

早期突厥统治者的封号并非来自突厥语,不敏采用了“大汗”这一称号,不久即去世,其子库洛、莫干和兄弟依什特米陆续征服了中国北方小国和部落,建立了横跨中国东北到黑海的突厥大帝国,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横贯欧亚大陆连接东亚与欧洲的大帝国,因此功绩,依什特米得到了“雅各布可汗”的封号,它可能来自波斯语,这一封号反映出非突厥因素对突厥帝国文化的影响。

通过与萨珊王朝结盟,依什特米灭亡了嚈哒人国家,大约在公元到公元年间,突厥人夺取了从索格底亚到黑海草原之间阿姆河流域的中亚河间地带,并且一直追杀阿瓦尔人。公元年拜占庭帝国文献记载与自称来自东方的阿瓦尔人有了接触,但拜占庭人认为这些是假阿瓦尔人。这批人到底是真阿瓦尔人还是只沿用了阿瓦尔人这一名称不太确定,不过无论他们源自何方,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实力都引起了突厥人、萨珊人和拜占庭人的重视。

在中亚,丝绸在外交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还是一种国际硬通货,中国的丝绸不仅意味着财富,而且意味着政权的合法性,丝绸贸易不仅是宗大买卖,还具有政治影响力,萨珊帝国和粟特是丝绸之路重要中转站,沿丝绸之路一直到内蒙古和中国都有粟特人分布,受粟特人影响,突厥人掌握了财务和商贸管理方面的技巧,成为丝绸之路上颇负盛名的贸易商,中国史籍将突厥人的成功归功于他们的粟特人老师,中国人认为粟特人“狡诈多谋”,由于突厥人与粟特人关系密切,因此粟特人便不可能与萨珊人结盟。

公元年,一支突厥使团到达君士坦丁堡,成员主要是粟特人,他们到此是希望与拜占庭帝国建立商贸联系,同时要求拜占庭帝国停止对阿瓦尔人的庇护,根据拜占庭方面的记载,依什特米对拜占庭人说阿瓦尔人既不是能飞的鸟,也不是能躲进深海的鱼,一定逃脱不了突厥人的利剑。这时欧洲的阿瓦尔人已经退居到潘诺尼亚,也即今天的匈牙利一带。他们以匈牙利草原为依托,在巴尔干半岛上掀起了滔天巨浪,他们敲诈拜占庭帝国获取大量财富,直到公元8世纪最后10年被法兰克王国的查理曼大帝所消灭。

突厥人希望与君士坦丁堡建立反波斯同盟,拜占庭同意了,但一直不愿意对波斯开战,主要用贿赂的手段与阿瓦尔人打交道,拜占庭常常派出密使,穿越中亚到达吉尔吉斯斯坦,与突厥保持着密切联系,年拜占庭首个使团的使臣蔡马库斯深深沉醉于依什特米的魅力:依什特米住在丝绸装饰的帐篷里,轮流乘坐不同的安有黄金王座的两轮马车,黄金到处都是,比如有条黄金软长椅的四脚是四只金孔雀。拜占庭与突厥的关系也并不总是轻松友好的,公元年又一支使团到来,依什特米的继承人塔都对拜占庭使者瓦伦蒂努斯大发雷霆,他指责君士坦丁堡在对波斯开战一事上欺骗了突厥人。

突厥帝国内部斗争复杂,汗国分东西两部分由两位可汗来统治,东部可汗地位高些。这种模式在管理地方事务上有很高的灵活性,但也让两位统治者之间有了竞争关系,依什特米的继承人时不时尝试攫取东部的权力,而这种尝试又是合法的,因为在大多数中亚游牧国家政权中,皇室中的任何成员都可以对最高权力提出要求,为防止家族内斗,突厥人建立了一套复杂的继承制度,弟弟可以继承哥哥,哥哥的儿子则继承最小叔叔,也有人对这套循规蹈矩不耐烦,从而引发权力斗争,而这会削弱国家实力,实际上,设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继承制度一直是所有中亚游牧国家面临的一个难题。

当依什特米在西突厥养精蓄锐时,东突厥正在与中国的北齐(~)和北周(公元~公元)这两个对手周旋,他们都希望通过联姻和丝绸贸易来寻求稳定的和平关系。

公元年,隋朝(公元~公元)重新统一中国,这是个汉族王朝,然而其皇室与北方的游牧民族政权有亲缘关系,他们按照中国人的一贯思路着手加强北方防御,比如长孙胜就在突厥的大臣中寻找和培植代理人,并在内部挑拨离间引发冲突,当东突厥内部裂纹渐渐扩大时,西突厥可汗塔都立即寻求将权力扩展到整个突厥,而且几乎达到了他的目的,然而铁勒部落发动的叛乱使之成为泡影,他的帝国梦于年被阻止了,而这次铁勒部落发动的叛乱很有可能是隋朝煽动的。

统叶护恢复了西突厥的秩序,并将它的实力范围扩展到阿富汗南部,公元年在与萨珊帝国的战争中,拜占庭帝国取得了重大胜利,夺取了中东和外高加索的大片土地,西突厥在这场战争中对拜占庭帝国的胜利助力甚多,然而在国内他的高压统治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并由此引发了内战,最终西突厥分裂成两个部落联盟,统称“十箭部落”,每个联盟各有其汗。

大约在年,中国僧侣兼旅行家玄奘前往碎叶拜访统叶护,他的记叙验证了拜占庭对西突厥财富的描述:可汗身穿绿色缎子长袍,将头发用长十尺的绸带捆扎起来,随行人员中有约名官员身着锦缎官服,其他随从人员穿着毛皮和纱线织就的外套,骑着骆驼和马,手持长矛身背弓箭,身姿挺立,数量之多,不可胜数,可汗的营帐装饰着盛开的黄金打造的花朵,金光闪耀,随从人员衣服外都包裹着闪闪的绣花绸缎制成的外套,他们跪坐在两排长长的软垫上,身后站立着林立的卫兵,令玄奘印象深刻的是,可汗对这么一大群人座位的尊贵次序显然极为重视,大家坐定之后,丰盛的菜肴滚滚而上,其中有羊肉还有鸡肉,还为客人准备了各种美酒和动听的音乐,最令玄奘吃惊的是可汗在碎叶城西散养着大群梅花鹿,每头鹿都系着铃铛,还不怕人,杀死鹿的人都会被处死。

此时东边又有了变化,中国的隋朝试图征服安南和高丽的战争以惨败告终,引发了叛乱,东突厥支持了这些叛乱。公元年,唐朝(公元~公元)取代了衰落的隋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光辉时代,面对西突厥谢力可汗的不断侵扰,唐朝一边以财物进行贿赂,一边在突厥内部秘密的煽动不和与叛变,连续数年的暴雪和霜冻在大草原上引发了饥荒,人民因苛捐杂税而逃离,最终唐朝抓住了谢力可汗,年他死于囚禁中。

东突厥的归降使得大约万草原游牧居民停留在中国北部边境地带,部落酋长们接受了唐朝的分封和官职,最尊贵的贵族入朝为官,得以继续他们荣耀的从军生涯,根据中国史籍记载,酋长们恳求唐朝皇帝太宗封他们为天可汗,像从前的草原统治者一样,太宗宣称,他爱草原的子民,因此草原子民应该爱他如父母。

中国此时能够对中亚地区施加更大的影响力,公元年唐太宗征服了高昌,这是丝绸之路上地处新疆但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原属西突厥的一座城市国家,其他城市随后纷纷表示归附,这些新并入的城市国家原本就拥有精致的文化,对本就文化多元的唐王朝的影响很显著,来自西域的中亚音乐、乐器、舞者,尤其是粟特和库车(龟兹)艺术风靡都城长安,唐玄宗拥有3万名舞者和音乐家,他甚至亲自去学习那些霓裳羽衣舞,杨贵妃就很喜欢粟特舞蹈,这种舞蹈以旋转和跳跃为特色。有些宫廷官员对某些粟特舞蹈很反感,因为很明显,赤裸的舞者与飞溅的泥水意味着原始和野蛮,这类舞蹈于公元年被取缔。

粟特人从事娱乐业的数量众多,包括舞者、变戏法的,杂技演员、服装匠人等,他们大量涌入长安和洛阳,带来中亚的食品、动植物、葡萄酒、家用器皿、宝石、艺术品,商业网络远达西方,通过这条商路还带来了伊朗甚至拜占庭的商品。中亚城市不仅是贸易的中介,而且积极参与生产活动,比如布匹和食品是它们的特产,其中著名的是甜瓜。

到年,衰落的西突厥已完全臣服于先进的中原王朝,一段时间中国的势力远达阿富汗和伊朗边界,但是维持帝国的成本很高,而且也不乏竞争对手,吐蕃开始把手伸入新疆,在公元~公元年之间将中国的势力挤出塔里木盆地,有几十年吐蕃控制了该地区,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力量。

西突厥的再度崛起极其神秘,历史鲜有记载,但在突厥核心地域蒙古鄂尔浑河发现的墓葬碑文中描述了突厥帝国极富戏剧化的再度兴起。碑文上的文字是墓葬的主人他子民的宣言,这段碑文大约诞生于年,作者为暾裕谷,第二突厥帝国早期的首席顾问,而且他接受过中原教育,碑文记叙了当时突厥帝国的一些悲惨情况。而最有趣味的内容是讲述数量约人的一群人,他们躲藏山中,一些人骑马,一些人徒步,还组建了一支军队。年他们拥立了颉跌利施可汗。碑文还记载了比尔格可汗和他的兄弟及主要顾问艰苦奋斗的过程,依靠他们和17位武士,直到默啜可汗(公元年-公元年),突厥帝国已经恢复了往日的荣光。

突厥帝国的政府机构设置和官僚名号多沿用自中国、粟特、吐火罗和印度,但最大部分源自柔然,可汗宣称他“来自上天,天佑、天命,上天赋予了他统治的权力,他是圣洁之人”。在他的登基大典上,甚至自称暂时失去了对人世间的感知,而进入了灵魂世界。可汗拥有神圣的“福地吾土坎”和鄂尔浑河流域稀缺的土地资源,这让他的统治具有天然合法性。这一系列的概念与中国皇帝相同,并不明确这种类似是借用,还是同一思想源泉的不同产物而已。

突厥人和他们的臣民都崇拜腾格里,还有乌梅—掌管哺育的女神,此外还信仰大地、水、圣山、森林,他们崇拜祖先,每年都举行特别仪式,祭奠突厥人祖先居住的山洞,通过与其他文明的接触,突厥人引入新的宗教信仰,一般来自粟特人。塔帕可汗对佛教感兴趣,他阅读了佛教的突厥文译本,下令修建佛教寺庙,许多头领对此表示反对,比尔格可汗还考虑修建道观和寺庙,暾裕谷对此大加阻拦。突厥人的祖先来自大草原,永久性的生活方式会损害和削弱突厥人的军事能力,突厥帝国的首都就在可汗骏马停留的地方,在可汗大帐搭起的地方,而寺庙是不能移动的。

田园牧歌式的游牧生活方式是突厥经济的支柱,而马匹对维持突厥人的作战能力至关重要,高度机动的军队让突厥能够控制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路线,他们从臣服的部落和城邦国家之间的贸易中抽取赋税,从进贡和农业中获得收益,还能从劫掠当中获得财富。财富的分配是草原统治者保持各部落忠诚的重要方式,可汗是否得到大家的拥戴,取决于他的支持者能否稳定地获得美食与华服,以及致富良机。

突厥人变得富有了,但维持多民族帝国是很艰巨的工作,高压统治的突厥朝廷在镇压叛乱上耗费了大量精力,默啜可汗就死于战争中,内部纷争一直存在,年对手毒死了颉跌利施的儿子比尔格可汗,外部威胁也从不缺少,八世纪早期,阿拉伯人在伊朗索格底亚地区取得了主导地位,那里自公元年以来就为突厥所征服,这进一步削弱了突厥帝国对丝绸之路的控制。

公元年,突厥人的一个分支拔悉密领导的部落联盟推翻了突厥帝国,年它又被畏兀儿人所推翻。畏兀儿汗国(公元年-公元年)以蒙古和新疆为依托,趁唐朝虚弱的时期扩张到西伯利亚。畏兀儿人大约有80万人,领导着一个部落联盟—“九姓乌古斯”,他们源自东铁勒,公元年的一段铭文对汗国创立者怀仁可汗大加赞颂,他向臣民宣称,突厥国已不复存在,号召民众加入他的队伍,畏兀儿人赶走潜在对手,追杀有罪的贵族,夺走他们的牲畜以及可以拿走的财产,还有处女和寡妇。

公元年,据说是粟特人和突厥人后裔的安禄山发动了叛乱,两年后安禄山被暗杀,然而叛乱仍在继续,唐朝只好寻求畏兀儿人的帮助,他们愉快的答应了,而且镇压了叛乱。作为回报他们获得了劫掠皇城的许可。畏兀儿人帮助唐朝,为的是更好的摆布和控制中国。一边能够披着仁慈与贸易的外衣盘剥更多的丝绸和商品,畏兀儿人向唐朝进贡马匹,其中许多是老弱病残,有些甚至濒于死亡,而唐朝的赏赐也常常拖延很久,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

这一政策是默棘连可汗的主意,他的母亲是唐朝的公主,公元年他改信摩尼教,在中国有相当数量的粟特人支持安禄山,他们希望在中国有一个能反制排外主义倾向的保护者,也许只有这个动机能解释他们希望默棘连可汗信仰摩尼教的动机,可汗本人动机不明。畏兀儿的精英阶层信奉摩尼教,他们认为信仰摩尼教除了因为精神获得,还因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利益获得,虽然新信仰的信奉者在政治领域并不占主导地位,也许畏兀儿人需要的正是这么一种没有政治负担的信仰。然而在畏兀儿人上层人士中存在着内部派系斗争,他们反对傲慢的粟特人的影响,受他人的影响。默棘连可汗的叔叔吞巴汗塔尔干,对信奉新宗教和入侵中国是持反对意见的,他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杀死了默棘连可汗,但摩尼教保留了下来。

与突厥人不同,畏兀儿人是建造城市的高手,当然这离不开汉人和粟特人的帮助,公元年,畏兀儿人在鄂尔浑河畔的回鹘牙帐建立了首都,这座城市给9世纪早期来此访问过的阿拉伯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它的规模、财富和畏兀儿帝王的权力。可汗拥有12,人的私人卫队,他手下有17个酋长,每人还统领着13,人,这绝对是一只可畏的力量,可汗还有女武士,畏兀儿人曾经敬献给唐朝7个女人,她们都是弓马娴熟的女中豪杰。

关于城市本身,它有高大坚固的城墙,可汗的宫殿另有环绕的城墙护卫,内有庙宇及政府办公机构,外墙有12个巨型铁门,它们都通往热闹的街市,那里到处是出售商品的远来客商,还有陶瓷和石雕匠人。出售同类商品的商人们通常抱团占据一个区域,就像其他中世纪城市一样,城市四周有高高的哨塔,那里的卫兵监视着城市近郊地带,防止草原游牧民族的袭扰—草原部落一直保留着他们的优良传统。在皇宫的顶上,是可汗的黄金营账,能容纳人,离城数里都能看见,与草原居民城镇中那些在砂岩上搭起的临时帐篷和用烘干的泥巴堆积起来的房屋相比,这是真正的城市。

中世纪的旅行家偶尔会遇见遭遗弃的游牧民族城市,前面说的那位阿拉伯人就曾经过伊赛克湖附近的一座,这里能看到古代城镇痕迹,但本地突厥人也不知道是谁建造了这座城市,又为何荒芜成了沙漠。最近对蒙古杭爱山的畏兀儿蓝色宫殿皇宫建筑群的考古发掘表明,这座大约建成于6世纪晚期到7世纪早期的城市是畏兀儿人城市发展史上的光辉杰作,建筑使用白砖建造,屋顶使用带粉红色调的灰瓦片,带有游牧民族军营的特点,中心是可汗的大帐亭,皇宫的气势显示出畏兀儿帝国的雄心壮志,这里也是统治阶层日常祭拜太阳神的场所。另一个表现出恢弘壮阔风格的地方是帕孜克里克,它的字面意思是“满是画的地方”,这里有77窟满是壁画的洞穴,年代大约公元5到9世纪,壁画内容与佛教和拜火教有关,混合着粟特、中国和印度风格,由于所发现的作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学者们称它为“沙漠中的庞培”。

9世纪上半叶是个喧嚣热闹的时代,中国处于衰落之中,公元年之后,地区强权吐蕃因内部遵佛与反佛两股力量之间的内斗而轰然倒塌,它的力量自此彻底退出中亚,畏兀儿人面临着内部纷争,还有与吐蕃人、吐火罗人和柯尔克孜人之间的战争。柯尔克孜人是位于图瓦叶尼塞河流域的一支突厥人部落,趁畏兀儿人因争夺皇权和疾病以及饥荒而势力有所削弱时,柯尔克孜人发起了突然袭击。公元年,他们攻占了畏兀儿人的首都,考古工作曾发现一座柯尔克兹人墓碑,碑文的内容是歌颂这位参与战斗的战士,称他像长着锋利獠牙的野猪,杀死了22个敌人,那些畏兀儿人因身负财宝而行动不便,成了被宰杀的猎物。

一些畏兀儿人部落逃到了中国的边界地带,在新疆和甘肃建立了一系列小型城邦国家,他们将本地的波斯人和吐火罗人突厥化了,畏兀儿人相对本地游牧居民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他们定居此地并开始掌握城市和农村事务,与他们的粟特老师一样,发展出了繁荣的商业文化,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商,而且精神生活因加入了摩尼教、佛教和基督教而极其丰富,在大草原东部地区,他们取代粟特人成为文化主角,粟特人使用与叙利亚文、希伯来文、阿拉伯文混合的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这种语言又自畏兀儿传到蒙古,至今仍被内蒙古人所使用,而满族人又从蒙古人那里借用了这种语言,后帝国时代的畏兀儿人创造了丰富的文学和宗教内容,是文化素养很高的民族,三分之一的人口识字。

柯尔克孜是游牧和农牧方式并存的民族,但没有畏兀儿人那么精致的文化,早期历史并无值得夸耀之处,他们的帝国时代从公元年到公元10世纪早期,与传统不同,他们没有以鄂尔浑河或色楞格河流域为中心见过,也没有继续征服战争,而是返回了祖辈所居的叶尼塞河流域,在那里他们继续保持着与中国和中东的商贸和经济联系。

契丹是蒙古部落中的一个分支,填补了蒙古内部的力量真空,他们以狩猎、养猪、农耕、游牧绵羊和马匹为生,居住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是先前的突厥帝国的臣民,在公元年到公元年之间契丹人在华北和中国东北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国号“辽”。控制蒙古后,他们迫使畏兀儿人退出了该地区,契丹人守护着蒙古地区,但垂涎着中原地区。公元10到11世纪,蒙古地区操蒙古语的人口开始占优势,蒙古人终于发展成蒙古族,但契丹统治者更希望成为中国的皇帝。

突厥人建立了第一个从中国东北到黑海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这促进了一个广泛的贸易网络的形成,便利和促进了商品货物与思想的流通和传播,另一个一统大草原的大帝国年后才出现,天命突厥的时代结束后,突厥的统治模式并没有消失,许多后来诞生的国家,无论大小,都继承了这种统治模式。

企鹅号182

谢谢!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zhijiana.com/yzjgj/15834.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一支箭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