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靖童主演的电影《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主题曲就叫《乐园》,我们乐园不发个言,好像都有点儿说不过去了,哈哈,所以我们就当仁不让来写个影评吧。
女主带着对生活的抵触和沮丧,终于抵达拉萨。
就像她那副奇怪的游泳镜,似乎成为了她与人类对抗唯一的甲胄。跟女主一样,人们常常被现实生活碾压到无法呼吸,迫不及待地选择一次涤荡灵魂的旅行。女主选择了西藏。
影片一开始,就有很多有关游泳的画面,镜头中,泳镜第一次落入水底,其实也象征着她已经准备开始抛弃束缚、拥抱真正的自己。
也许正是这样的想法,才让她来到了拉萨、碰到了生命中的那位“创巴仁波切”,这也是命运的一种指引吧。晚餐时,五彩神虾作为当晚的宠物,引起众人观瞻,那位很像创巴仁波切的男子一定要吃掉这只龙虾,跟工作人员争执起来,引起了女主的注意,后来他与女主攀谈,他不客气地说,那些导游能带游客去的地方,都很一般,因为很多人有高反,真正的美景根本看不到。
就像很多SS,他们也不敢用最直接的方法,只能带弟子到“普通景点”逛一逛。当学生没有准备好,就无法承受法的万丈光芒,否则,我们脆弱的心灵可能受到无情的打击,甚至直至退失。无限风光在险峰,只有充分做好准备的人,才配进入那人迹罕至的净土——接受至高无上的甚深教法。
他最后说的一句话改变了女主的人生。因为她确实认同:对于龙虾来说,被吃掉与被关在笼子里,说不定一样糟糕。
这时,女主才第一次注意到曝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玻璃缸中被囚禁的龙虾:挂着璎珞装饰的“五彩龙虾”在镜头下熠熠生辉,大家都惊艳于这只龙虾的美丽。但女主在龙虾身上似乎看到了与自己相同的命运,珠宝、灯光其实只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喜好,对于热爱深海遨游的龙虾而言,无疑只是痛苦的枷锁。
像她自己一样,哪怕作品炙手可热、被众人膜拜,但被名利禁锢,自己感受不到一丝的自由和快乐。此刻她已准备把龙虾救走,不惜一切代价,过程中,更视龙虾为自己生命中的某种隐射。于是她不禁说到:“它让我想起了一个人。”
影片中有两个主人公,女主和另一个男孩。
看似两个人,但不如说这是她分裂出去的一个灵魂。女主和男孩的很多镜头其实是她内心无数次的自问自答。
生活中,女主是一名炙手可热的摇滚歌手,是经纪人的摇钱树,但她过得并不快乐。她不是没有犹豫过,把经纪人对她的痛斥拿来痛斥自己“然后呢?”“然后呢?”“又然后呢?”
电影通过绝望的问答,表现女主在生命的辗转腾挪中找答案,就像许多人内心的彷徨:没有遇到佛法之前,我们几乎根本找不到生命的出口,在一团迷雾中蝇营狗苟,多少次在内心质问自己“然后呢?”兜兜转转却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什么都有,但就是不快乐,甚至就像片中的女孩一样,想要放弃生命。然而轮回无解、人生无解,她只能在各种倾诉自己对乐园的向往之情,因为太久看不到曙光,于是人间不值得,于是屡次轻生。她选择过跳海、割腕,一次次折腾之后却没有死,最后停止工作,来到了西藏。
在生命的十字路口,龙虾让她看到了自己的命运:珠宝、名利、艳羡,而这背后却是赤裸裸的枷锁、束缚、假面具。她救走了龙虾,也是对自我的一种救赎。
我经常做梦,
各种各样的梦,
时间长了,
就不再计较梦里的逻辑性,
旅行和梦一样,
谁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在这个以虾为名的自我拯救之旅中,她遇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和场景。包括和客栈的藏族小伙释放圈养的动物,当大象从沉沉的黑暗牢狱走向光明,也寓示着女主心灵的升华。
途中,因为电视中贩卖假发的广告,她遇到了宗S仁波切扮演的假发店老板,她发现,卖假发的人,自己都不消费假发,当女主好奇老板本人怎么不戴假发时,仁波切却说,我本来就是个秃子,这没什么好隐藏的。
那么这些假发、伪装,是要兜售给谁呢?是谁需要隐藏什么东西呢?
很多人都戴着装饰与面具生活,活在假象中,从不把真面目示人,对此早已习以为常。广告里大势吹嘘的商品,实际上都是人们不需要的东西,大街上的广告荧幕越来越大,商人恨不得将广告贴在月亮上,媒体用最漂亮的辣妹和最前卫的技术吸引我们买买买:你需要Prada、Chanel、海边别墅……而仁波切对这类商人的模仿,简直惟妙惟肖。
仁波切说:”我知道什么对你最合适。”然后一把扯掉了她头上的假发。保持最初的样子,什么假发都不戴,其实才是我们最应该有的状态。不要说假发,就是我们所谓的“真发”也和假发一样,是需要剥离的概念。就像佛教出家仪式中剪去三千烦恼丝一样,当所有遮蔽心灵的束缚全部消失后,我们才能慢慢走向内心。
PHOTO#01
片中很多情节看似毫无逻辑可言,这部电影以及宗萨仁波切曾导演的其他电影,似乎都无法追究它的逻辑性。比如有些人对什么都会刨根问底:她怎么那么有钱?钱怎么来的?但很多时候对细节的绝对之探求,反而容易让我们与重点失之交臂,电影真正要传达给我们的也许更简单。我认为,通过很多情节,电影其实在表达一种近乎真相的东西。
我们很多时候都被手机束缚,活在手机的世界无法自拔。女主也是如此,就算她只身前往圣地,住进酒店,电话却还不停叨扰,于是她把自己埋进浴缸,电话也埋在土里弃之不顾了,这个细节其实也体现着一种对过往的舍弃。和轮回说再见,我们才能更趋于本心、更坚定前行的路。一位真正想要走上修行之路的行者,虽不能将有形的东西全部丢弃,但轮回中的很多牵绊,能减则减,带着太多的粘附真的很难轻装上阵。
途中,女主在一间寺院中与小沙弥对话,关于“何以为家”。女主问:“什么是家呢?出生的地方?父母在的地方?还是生活的地方?”小沙弥认可了她的思考,并且说:“我的老师告诉我,家就像旅馆一样,不断有人进进出出……”这其实告诉我们,“家”缘起而聚、缘尽而散,只是漫长的轮回中一种稍纵即逝的短暂因缘,所以我们应该理智看待自己对家与家人的眷恋。
紧接着,片中出现了一个带着有点像大鹏金翅鸟道具的小男孩,他一出场就读了一首诗:
太阳升起
乌鸦鸣叫
农夫耕田
我还活着
女孩问:“这是谁教你的?”
小孩说:“我的老师,老师说,他是很厉害的诗人。”
女孩又问:“那你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呢?”
小孩说:“等你成为了诗人,你就明白了。”
这首小诗,质朴的文字从纯真的孩子口中流淌而出,不带任何评判地描述着当下一幕幕景象,蕴含着“云在青天水在瓶”的禅意,有一种使人安住当下的神奇力量。
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美丽的央吉玛也为影片加分不少,她虽然扮演了一个女巫的角色,给人们一些物质上的布施,也在不经意间引导人们往内心去看:
你只需要去看着它,
如果你的念头丢了,
就让它再回来,
继续看着它。
影片中还出现了很多修行窍诀:
挺胸、摆臂
不要低头,看着太阳
当你失去你的心
回来
当你回来
你在此刻
当你在此刻
你无处不在
我觉得这应该是宗S仁波切写的,如果不是他,谁能写出这么高级的东西呢?这个军队式训练有点像创巴仁波切的香巴拉练习以及台湾的优人神鼓。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让人处于当下、进入禅定,也是一种动中禅,包括央吉玛那段话的引导,都是特别好的修行窍诀。
女主在女巫家聊天的时候,女巫说:“我小时候,也问我妈妈,谁是我的父亲,我妈妈说,你生下来,不是为了跟随你的父母。”这些都是关于生命意义的讨论,对女主来说也是全新的理念。后来她遇到未婚先孕、内心焦虑的女孩,也用这句话去安慰了对方。
“孩子生下来不是为了追随父母,而是为了追随更重要的事情。”
这或许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论亲情也好,爱情也罢,我们应该放下诸多世俗粘附,不应将这些世人所坚信的生命落脚处,视为终点或目的地,而要明白这些不过是暂时的栖息之所。
途中,龙虾生命垂危,也让女主觉得自己人生无望,前途黯淡。发现龙虾活过来以后,她仿佛又看到了自己人生的无限希望。确实,不管一个人善根埋得有多深,如果自己有救赎的意愿,即使是一阐提,你还是有被拯救的机会。
刚开始,女主入住总统套房,酒店专门为她准备精美的蛋糕,庆祝她的生日,后来她劫走龙虾,高薪雇人,开着大奔,说走就走,一切任性而为。但没过多久,车在路上出了点小问题,再遇到毛手毛脚的车店老板,车彻底坏了,最后只能换成一辆四处漏风的小破车上了路,而且也开到了目的地。就像我们刚开始准备修行的时候,为自己准备各种资具,有的人磕头垫子都买了好几个,但很多年过去了,头还是没磕完。我们常常会说,等我存下一大笔钱、等我有了资粮、等我儿子结了婚就会开始修行。不一定哦,等你所有条件一一具足以后,还有没有机会、时间或体力,真的很难说啊。
一旦你开始了旅行
许多事情都可能发生
因此你必须有所准备
有信心很重要
但是持有怀疑
利用理性也是好事
通常怀疑之后会生起信心
信心之后也会再生起怀疑
而后者的力量经常强过前者
终究我们必须将二者都抛弃
女主在途中遇到了例行检查,派出S里的一位律师主动与女主攀谈,并自报家门,说自己陪朋友来拉萨,朋友要去看天葬,他很不理解,认为一个大活人跑去管死人的事情做什么?结果他的朋友却跳湖自杀了。虽然这位路人叙述了朋友死亡的事,但那种来自死亡的真实感受、不确定性,也在无形中震撼着女主:每个人也许都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却没有意识到死亡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哪怕就在今晚,这就是死亡无常的道理。生死随时都发生在我们身边,活着的时候,我们不但要珍惜人身,还要为死亡未雨绸缪。
一路上,仿佛女主经历了一番流动的游学,哪怕碰到一些骗子,他们所讲的东西也具有某些启示意义。
每位观众也许读出的东西都不一样,就像王志文出场那一段,有宝宝也想到了“高手在民间”,就像有些人虽然混于市井,穿着裤衩背心抽烟喝酒,却也有自己独到的生活哲学,或许他们显现上并不一定信仰任何宗教,但却能说出:“哪里的黄土不埋人”,“不要有太多计划,计划都是屁”之类充满哲理的话。他们没有那么多对未来的焦虑。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暗涵着豁达的人生态度与智慧。
如果说这场旅行中,最初引领女孩的是那位貌似创巴R波切的男人,那么影片结尾出现的那位住烂茅棚、吃生蚝的老爷爷,简直就像帝洛巴一般的存在。
一般人遇到这位潦倒的爷爷,或许会对之产生邪见,但女孩没有。她听说这位老爷爷是唯一见过灯塔的人,便抱着这样的信念去请教他。
整部电影都在不远万里寻找灯塔,灯塔寓意着什么呢?也许指的就是我们内心的光明,而这正是凡夫难以现见的珍宝,只有具信者才可得见。
那么,真的有灯塔吗?一方面,灯塔其实本不存在。就像“法”也从不曾存在一样,所以释迦牟尼佛才会说自己49年中没有讲过一句法。从究竟的层面而言,不仅法与真理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
但另一方面,灯塔又是存在的。就像片中的一位村妇说:“没看见就说明不存在吗?”只有有缘人才看得见真正的灯塔。
这位老爷爷就如证悟与智慧的象征,他传递给女孩了火把,也将这样的理念传递给了她:虽然传说中的灯塔并不存在,但灯塔仍具有不可替代的指引意义。我是见过灯塔的人,并且今天将火把传递给你,相信终有一天,你也能见到灯塔,实现你的梦想。
整部电影的底色大都是黑白的,只有少数场景出现了色彩。
其中一次是她发现自己抢救下来的“五彩神虾”竟然掉色了。她笑骂龙虾“骗子”,却也体味出别样的况味,想想每个人何尝不是一只染了色的龙虾呢?我们用各种光鲜靓丽、五彩斑斓的色彩伪装自己,为自己贴上名利地位的标签,以此抬高身价、装扮我执。而女孩通过一场找回自我的旅程,离开了之前的圈子来到西藏朝圣,在圣地与僧侣的加持下,慢慢卸下了层层面具——不再怕光,不再需要泳镜的保护,就像这只被卸了妆的龙虾,慢慢回归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当女孩中途准备把龙虾随便丢在一个湖里,一个藏族女人出现说:“你不许把它放在圣湖里!”把龙虾还给了她,让她无法放弃。就像我们一样,在修行路上我们也有想要放弃的时候,有时候想:“轮回就轮回!管它三七二十一,老子不修了!”但生命中一切的境遇都是善知识。那些把我们一脚踢进佛门的痛苦境遇又何尝不是最值得感恩的老师呢?这也在告诉我们:暂时的气馁和困难是十分正常的,我们可以在修行的路上走走停停、摸爬滚打,但只要继续上路,就一定能见到绚烂的彩霞。
另一次就是女孩快要见到老爷爷时,她看见了绚丽的晚霞。
最精彩的还是在剧终,整个影片都找回了色彩,五彩缤纷的颜色,仿佛预示着女孩进入生命的另一个维度,也象征着她经历了许多的磨难,甚至想要放弃,但又无数次挣扎着想从迷惘、纠缠、郁结的黑白梦境中醒来,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了。
一旦醒来,就会发现,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是那么璀璨夺目。这也在激励我们对解脱、光明生起强烈的渴望。
片中有许多向创巴R波切致敬之处,片尾又出现了那个英姿飒爽的身影。
学生准备好了
老师才会出现
在这之前
在庞杂无尽的念头里旅行
没有终点
如果只是一次偶然的旅行
我想许个愿
当我失去我的心
回来
当我回来
我在此刻
当我在此刻
我无处不在
这部影片中,许多台词都精彩绝伦、意涵深刻,从头至尾都隐藏着极其高级的智慧。虽然官方称导演是一位80后女孩,但如果全片只是她一人独挑大梁,估计也深得了某些菩萨的真传。
这绝不是一部单纯意义上的文艺片,完全就是一部修行指南——如何遇见上师,如何生起信心,如何安住当下等,可谓字字珠玑,遍满窍诀。总之,无论直接或间接,我猜这支年轻的制作团队背后,一定有高人指点。一位真正的菩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只是为了利益众生,只要众生得到利益就足够了,菩萨根本不在乎是否冠以他的名号,以期得到世间的种种赞誉:“啊,您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菩萨啊!”菩萨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名声,这也是菩萨和凡夫的区别之一吧。
据说,这部影片是窦靖童的电影处女作,她的表演中流露着一股难能可贵的纯真,这也是密宗弟子所需要的品质。片中说“拥有的越多,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像很多世间福报比较具足的孩子,更容易迷失,毕竟当一个人什么都不缺的时候,就什么都缺了,但她能够一路披荆斩棘,小小年纪就有了这般领悟,的确值得随喜。
影片一直在不停地切换场景,从西藏到云南,再从贵州到广西,一会儿又回到了西藏,看似时空错乱,我认为这也是在打破我们对逻辑、时间、空间的执迷。包括那个泳池男孩,究竟是女孩的恋人、朋友或是她自己?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析,但无论他是谁,都只不过是我们自心的投影。
生命中出现的每场际遇,其实都是我们的功课,出现的每个人也都是我们的善知识,凭借有限的智慧,电影中的有些人物我们进行了一点解读,有些人物暂时还没有解读出来,很多的细节还有待我们去思考,也欢迎大家在留言区补充哦。
1
END
1
注: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
心灵乐园
学佛要带点烟火气
扫码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zhijiana.com/yzjgj/16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