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文化在中亚西亚的影响力就像中华文化之于东亚。
大伊朗指明显受到伊朗文化影响的地区,大抵是指伊朗高原一带,由高加索延绵至今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符合历史所认知的伊朗全境。在媒体及学术文章上,大伊朗又被称为大波斯[3][4]。
大伊朗一词与文化有关,意指伊朗部族定居的地区,与任何政治实体无关。这词语也用以表示后青铜时代伊朗的散落族群,较政治实体的出现早了多个世纪。萨珊王朝在三世纪的刻文首次使用带有政治含意的“伊朗”,多民族的伊朗地区包括小亚细亚,不包括伊朗两个盐土荒漠盆地以东的地区,但却适用在文化语境上。
理查德·纳尔逊·弗赖伊(RichardNelsonFrye)将大伊朗定义为“大部分高加索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及中亚,文化影响力遍及中国、西印度及闪米特语族的世界”。据弗赖伊所说,“伊朗即是人们说伊朗语及伊朗语流通的地区,以及伊朗文化流行的地方。”[5]
理查德·福尔茨则说:“大伊朗是起自美索不达米亚及高加索,直至花剌子模、中亚河中地区、巴克特里亚、帕米尔高原的文化区域,那里的各个民族,包括波斯人、米底人、帕提亚人及粟特人在前伊斯兰时期都是祆教徒。”[6]希腊人认为大伊朗的范围远至印度河[7]。
据詹姆斯·帕特里克·马洛里(JamesPatrickMallory)及道格拉斯·Q·亚当斯(DouglasQ.Adams)所说,大伊斯西部的人们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说西南伊朗语,东部地区的民众则说与波斯古经相关的东伊朗语[8]。
乔治·莱恩写道,在蒙古帝国解体后,伊儿汗国成为了大伊朗的统治者[9]。朱迪思·G·卡鲁帕斯也认为完者都在公元年至年间成为了这片土地的统治者[10]。
帖木儿帝国时期的历史学家米尔·罕德的一手资料认为伊朗沙赫尔(大伊朗)在幼发拉底河至阿姆河之间。
在地理及文化上而言,大伊朗包括整个伊朗高原,延伸至中亚(巴克特里亚)、东北方的兴都库什山脉、东南方的阿富汗及巴基斯坦西部、东方的叙利亚及西北方的高加索。
不论在传统上还是今天,种族也不是一个界定这个地区的标准。理查德·纳尔逊·弗赖伊说道:“我多次强调过现今中亚的人民,不论是伊朗语还是土耳其语的使用者,都拥有共同的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套社会价值观及传统,只有语言才能把他们割裂。”
在现代,西方殖民干预及种族成为了大伊朗地区的分裂力量,正如学者帕特里克·克劳森(PatrickClawson)所说:“民族主义是十九世纪的一个主要现象,即使人们往往追溯并把它延伸。”[11]大伊朗是一个超国家的文化地区,而不强调政治意味。
在努扎特·高陆伯的作品里引述了中世纪地理学家哈姆杜拉·穆斯图菲(HamdollahMostowfi)所写:一些伊朗的城市较其他城市更优秀,这些城市的气候温和宜人,阿兰的占贾、伊斯法罕物产丰饶,呼罗珊的梅尔夫和图斯、科尼亚都是富庶的城市。《剑桥伊朗史》(TheCambridgeHistoryofIran)在提到大伊朗的历史文化实体时采用了地理的研究方法:“伊朗地区、阿塞拜疆、中国及苏维埃中亚部分地区
历史大伊朗在波斯语里称为“伊朗扎明”(?????????),解作“伊朗土地”[13]。在神话时代里,“伊朗扎明”与图兰的土地“图兰扎明”是敌对的,“图兰扎明”位于中亚北部。
在前伊斯兰时期,伊朗人将他们的土地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分别是伊朗及安勒尼兰(Aniran)。伊朗是指古伊朗人居住的地方,该地区远为广阔于当今,这是早期大伊朗的核心地区,后来,伊朗人的边界及活动范围经历了许多变迁,但他们的语言及文化依然是大伊朗地区许多部分的主要媒介。
在俄罗斯人侵占前,波斯语是主要的文学语及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沟通语言。中亚是现代波斯语言的发祥地。根据英国政府的资料显示,伊拉克库德斯坦在这地区成为英国托管地之前也流通波斯语[14]。
随着俄罗斯帝国向南侵略,对波斯发动两次战争、关于西面边境的土库曼恰伊条约(TreatyofTurkmenchay)和古利斯坦条约(TreatyofGulistan)的签订、波斯储君阿巴斯·米尔札在年的意外逝世以及波斯大维奇尔被谋害,中亚诸汗国难以寄望波斯能帮助他们对抗沙皇的军队[15]。年,俄军占据咸海海岸,塔什干、布哈拉、撒马尔罕分别
在年、年及年沦陷,希瓦和阿姆河也在年失陷。
“许多伊朗人认为其影响力伸延至现今伊朗边界之外,毕竟伊朗曾经是一个浩瀚的地区。葡萄牙人在十六至十七世纪占据了伊朗人的岛屿及港口。在十九世纪,俄罗斯帝国从德黑兰手里夺取了今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及部分格鲁吉亚的控制权。伊朗的小学在教授有关伊朗人根源时,不仅提及到巴库等城市,也提及到更北方的城市如俄罗斯南部的杰尔宾特。年至年的英伊战争使沙阿失去了阿富汗西部的所有权。年,在联合国的协商下,伊朗不得不放弃对波斯湾国家巴林的宗主权。在过去多个世纪,伊朗的统治权一度西进至现今伊拉克以外。西方世界指控伊朗对边界外的事务作出干涉,而伊朗政府则坚称这只不过是对其过往的领土施加影响力,与此同时,外部势力对伊朗造成的损失所造成的不满情绪一直延续至今。”——帕特里克·克劳森《不朽的伊朗》[16]“当今的伊朗只不过是以往的一小部分,在她的巅峰时期,伊朗统治者控制着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西部、中亚大部分及高加索。现今的许多伊朗人仍认为这些地区是大伊朗的影响范围。”——帕特里克·克劳森《不朽的伊朗》[17]“在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伊朗人已具有领土保护意识,然而崇山峻岭及浩瀚的伊朗高原未能抵挡俄军及英国海军。伊朗不论是在实际和象征义意上也缩小了。在十九世纪初,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大部分、阿富汗都受伊朗人控制,但是欧洲的军事行动使伊朗失去了这些地区。”——帕特里克·克劳森《不朽的伊朗》[18]领域
在中世纪,大伊朗被分为两个部分:波斯伊拉克(PersianIraq,西部)及呼罗珊(Khorasan,东部),大抵以戈尔甘、达姆甘来划分两个部分。伽色尼王国、塞尔柱王朝及帖木儿帝国都把她们的领土划为伊拉克及呼罗珊两个部分,这一点可以从许多文献里看到,如阿波法兹·拜啥基(AbolfazlBeyhaqi)的著作“TārīkhiBa?haqī”。中亚河中地区及花剌子模通常都被划入呼罗珊。
中亚
“花剌子模是“伊朗扎明”的一部分,是古伊朗人的家园,波斯古经称之为伊朗人的故乡(AiryanemVaejah)。”[19]现代学者相信花剌子模便是波斯古经所指的“伊朗人的故乡”[20]。有资料指出库尼耶-乌尔根赤(Konye-Urgench)多年来都是古花剌子模的首都,库尼耶-乌尔根赤又名“奥乌尔瓦”,是波斯古经祛邪典(Vendidad)里描述的阿胡拉·马兹达之第八土地[21]。研究印欧古史的学者迈克尔·威策尔相信阿富汗就是伊朗人故乡的所在[22],阿富汗北部地区是大呼罗珊及古花剌子模的一部分。夏威夷大学的史学家埃尔顿·L·丹尼尔(EltonL.Daniel)则认为花剌子模最有可能是波斯古经人民的发源地[23],伊朗学者阿里·阿克巴尔·德胡达(AliAkbarDehkhoda)也称花剌子模是“雅利安部族的发源地”。花剌子模现时由多个中亚共和国分统。花剌子模及呼罗珊在地理上重叠(由塞姆南市经阿富汗北部直至帕米尔高原山麓),位于现今土库曼的桑占(Sanjan)、现今伊朗的呼罗珊省、北呼罗珊省、南呼罗珊省都是古呼罗珊的部份。直至十三世纪蒙古人入侵为止,呼罗珊都被认为是大伊朗的文化中心
阿富汗是大呼罗珊的一部分,与梅尔夫、尼沙巴尔等周边地区并称为呼罗珊,呼罗珊在帕拉维语里解作“东部地区”(波斯语:????????)[25]。鲁米、拉比阿·巴尔希(Rabi*aBalkhi)、萨纳依(Sanai)、杰米(Jami)及霍贾·阿卜杜拉·安萨里(KhwajaAbdullahAnsari)的家乡巴尔赫座落在阿富汗,许多波斯文学的著名人物都出自那里。阿富汗的达利语与伊朗的波斯语非常相似,阿富汗通用达利语,与普什图语同为官方语言。在历史上,达利语也是波斯萨珊王朝的官方语言[26]。年,波斯沙阿纳赛尔丁·沙阿·卡札尔(Naseral-DinShahQajar)治下的赫拉特被英国控制[27]。不过时至今日,以波斯语命名的城镇及地区仍遍布全国,如古利斯坦区(GulistanDistrict)、法拉赫、书哈达区(ShuhadaDistrict)、巴德吉斯省、迈马纳、卡来诺区(QalaiNawDistrict)、穆尔加布区(MurghabDistrict)、普勒胡姆里、马扎里沙里夫、班达拉米亚(Band-eAmir)、普什特科赫区(Pusht-e-KohDistrict)、法利亚布省、阿杰里斯坦区(AjristanDistrict)、卡拉巴格(Qarabagh)、朱兹詹省、萨菲德河(SafidRiver)、努尔斯坦省、迪赫巴拉区(DihBalaDistrict)、赫萨拉克(Hesarak)、尼姆鲁兹省、努尔斯坦省、潘杰希尔省、帕尔旺省、萨曼甘省、萨尔普勒省、迈丹城及扎布尔省等。
塔吉克塔吉克斯坦的国歌充满波斯及塔吉克人的特征,他们见证了自苏联解体以后的一次全面复兴。塔吉克语与阿富汗及伊朗所说的语言大致相同,他们也有以波斯语命名的城市,如杜尚贝、伊斯法拉(Isfara)、拉什特山谷(RashtValley)、盖尔姆(Gharm)、巴坦(Bartang)、瓦赫达特(Vahdat)、扎拉夫尚、舒罗卜(Shurab)及库洛布(Kulob)。
土库曼土库曼是安息的根本所在,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为了把王国的中心撤离阿拉伯语地区而把首都迁至梅尔夫[28]。土库曼首都阿什哈巴德在波斯语里解作“爱之城”(有人认为阿什哈巴德是由“AshkAbad”转译,意指“阿什克所建”,阿什克是阿萨息斯王朝的领导人)[29]。与伊朗、阿富汗及乌兹别克一样,土库曼也曾经是伊朗人的故乡。
乌兹别克著名的城市阿夫拉西阿卜(Afrasiab)、布哈拉、撒马尔罕、渴石(Shahrisabz)、安集延、希瓦、纳沃伊、希林(Shirin)、泰尔梅兹及扎拉夫尚都座落在乌兹别克。许多专家都认为这些城市是现代波斯语的发源地[30]。坚称是萨珊王朝继后者的萨曼王朝把都城建在乌兹别克。
中国西部中国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有波斯人聚居,流行波斯文化[31]。在伊朗历史里,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与喀什市、莎车县、和田市及吐鲁番市同属伊朗文化语言区。库尔德斯坦在历史和文化上,库尔德斯坦都属于大伊朗的一部分[32]。库尔德人说一种称为库尔德语的伊朗西北语言,他们是该地区的主要族群,阿拉伯人、亚美尼亚人、亚述人、阿塞拜疆人、犹太人、奥塞梯人、波斯人及突厥人的社区散落在库尔德斯坦内。库尔德斯坦的人口大多是穆斯林,雅兹迪教派、阿拉维教派、基督教、曼达教及琐罗亚斯德教的信徒也不少。
巴基斯坦西部伊朗语是巴基斯坦西部省份包括西北边境省及俾路支省的主要语言[33],普什图族及俾路支人是这些省份的主要人口[34][35],而俾路支斯坦位于伊朗高原的东端[36]。
高加索地区位于现今俄罗斯南部的高加索北部地区包括达吉斯坦共和国、车臣共和国、北奥塞梯共和国、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及其他共和国都曾是波斯及伊朗文化圈的一分子,直至她们在十八至十九世纪被俄罗斯帝国吞并。波斯文化的强大影响力延伸至俄罗斯中部的鞑靼斯坦共和国。萨珊王朝在杰尔宾特所建的要塞是这些高加索城市伊朗建筑的上佳例子,这些建筑见证了这地区在波斯人的统治及影响下的重要性(即使在高加索被瓜分了数十年后,某些地区依然残留着波斯特色,可见于当地人的信仰、传统及习俗)。
南高加索因古利斯坦条约的签订,伊朗割让了南高加索的所有汗国,包括巴库汗国(BakuKhanate)、希尔凡汗国(ShirvanKhanate)、卡拉巴赫汗国(KarabakhKhanate)、甘贾汗国(Ganjakhanate)、沙基汗国(ShakiKhanate)、库巴汗国(QubaKhanate)、部分塔利什汗国(TalyshKhanate)及杰尔宾特予俄国[37]。这些汗国形成了现今的阿塞拜疆。土库曼恰伊条约迫使伊朗割让纳希切万汗国(Nakhichevankhanate)、穆格汗地区及埃里温汗国(ErivanKhanate)予俄国[38],这些地区大概是今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组成部分,当中许多地名都以波斯语命名。
亚美尼亚自阿契美尼德王朝以后,亚美尼亚属于波斯帝国的一个省份,深受波斯文化影响。不过,亚美尼亚人在历史上与伊朗人没有直接的关系,他们多是印欧语系民族结合当地的高加索人种。古亚美尼亚社会结合了当地文化、伊朗社会及政制、古希腊及基督教传统[39]。由于多个世纪以来当地独立的演化、罗马人和俄罗斯人等西方势力的征服以及各民族的流散人口,使他们吸纳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特点,特别是欧洲及黎巴嫩。伊朗境内的伊朗裔亚美尼亚人融入伊朗文化,许多亚美尼亚人如耶普伦·汗(YepremKhan)直接牵涉到伊朗历史并为人所识。
纳希切万在古代,波斯国王纳尔斯(Narseh)已在纳希切万建立要塞。在卡札尔王朝时,出生在纳希切万的文人及知识份子辈出。至年代中期,土库曼恰伊条约及古利斯坦条约使波斯丧失了纳希切万。
格鲁吉亚格鲁吉亚在萨珊王朝时期已是波斯的省份,到萨非王朝时,格鲁吉亚在文化上已与伊朗交缠在一起,格鲁吉亚人几乎取代了基齐勒巴什(Qezelbash)在宫廷上的地位。在沙阿·塔哈马斯卜及阿拉维尔迪·卡恩(伊斯法罕的地标三十三孔桥又以他的名字命名)时期,波斯语更成为格鲁吉亚的官方语言,许多格鲁吉亚的精英都在萨非王朝的政府内任职。伊朗首相阿明·苏丹(Aminal-Sultan)的父亲是格鲁吉亚人[40]。格鲁吉亚在年至年间都是波斯的直属省份,直到俄国人对格鲁吉亚施加影响力。
上述的是指东格鲁吉亚,东格鲁吉亚与西格鲁吉亚对立,依附南方,而西格鲁吉亚则争取北方支持。提比里斯被波斯化了一段时间,卡札尔王朝的储君阿巴斯·米尔札经常都在提比里斯。最终,波斯无法在格鲁吉亚抗衡俄国,在土库曼恰伊条约和古利斯坦条约里放弃了对格鲁吉亚的主权。古利斯坦条约的签订使伊朗被迫割让格鲁吉亚全境予俄国,包括黑海海岸地区如萨梅格列罗(Samegrelo)、阿布哈兹、伊梅列季亚及古利亚。
伊拉克自阿契美尼德王朝以来,伊拉克是波斯帝国的一个省份,同样深受波斯文化影响。萨珊王朝的都城曾经设在泰西封。许多伊拉克地区在当今仍保留着它们的波斯名称,如安巴尔省、巴格达。其他伊拉克城市的波斯原称有诺卡德(哈迪塞)、苏剌萨傥那(库费)、沙赫尔班(米格达迪耶)、阿尔万德路德(阿拉伯河)及阿什希卜(伊玛迪耶)。
帕特里克·克劳森查证道:“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希望能追溯过去,但这是偏离现实的。伊朗人一度统治著现今的伊拉克,萨珊王朝第一个都城设在泰西封,泰西封位于巴格达西南二十一英里。[41]”即使伊拉克在七世纪征服波斯时期被阿拉伯化,波斯人的存在依然显著,许多波斯什叶派神职人员都被葬在纳杰夫和卡尔巴拉。最终,萨非王朝将该地区的控制权拱手让予奥斯曼帝国。
理查德·纳尔逊·弗赖伊说道:“我多次强调过现今中亚的人民,不论是伊朗语还是突厥语的使用者,都拥有共同的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一套社会价值观及传统,只有语言才能把他们割裂。”
大伊朗文化辐射圈
伊朗是中亚和西亚过渡型的国家,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属于伊朗语民族。但伊朗境内还生活着数十个突厥语民族。伊朗居民中属突厥系统的各民族,大约万,占全国人口的33%阿塞拜疆人与前苏联的阿塞拜疆人为同一民族。阿塞拜疆人在伊朗也叫阿泽尔人,是伊朗最大的少数民族,也是最大的突厥语民族。伊朗全国约有万阿塞拜疆人,大约占伊朗总人口数的18%。阿塞拜疆人主要为什叶派穆斯林。主要分布在东阿塞拜疆省和西阿塞拜疆省、阿尔达比勒省、赞詹省等,是伊朗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地区,他们是居民的大多数,约占当地居民的80%,并且也是哈玛丹、卡兹文(加兹温)、萨维和阿拉克等城市的主要居民。他们讲阿塞拜疆语,信奉伊斯兰教,属什叶派。伊朗的阿塞拜疆人(阿泽尔人)分为许多支系:穆卡登人、东巴尔入、卡拉乔卢人、穆甘卢人、巴亚特人、杰万希尔人。与阿塞拜强人接近的还有阿夫沙尔人40万。他们分布在雷扎耶湖以东地带,在法尔斯、克尔曼和胡泽斯坦也有他们的支系。阿塞拜疆人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各种行业,并以擅长园艺和手织地毯著称。
卡什凯人(Kashkais)约有万,他们主要分布在伊朗南部的法尔斯省和博韦艾哈迈德-科吉卢耶两省,在伊斯法罕(Esfahan)省也有分布,过着游牧生活,卡什凯人分属于许多部落,其中较大的有达雷舒尔,布鲁克,加列赞,阿马列,卡什库利,法尔斯马丹。卡什凯人属欧罗巴人种和蒙古人种的混合类型。使用卡什凯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无文字。信奉伊斯兰教,属什叶派。一半居民为游牧民,主要牧羊,夏季到设拉子和伊斯法罕之间的高地放牧,冬季转移到设拉子西北和以东的低地。另一半居民定居务农,种小麦和大麦。织毯业相当发达。仍保存封建关系和父权氏族部落残余卡什凯人按季节进行游牧:严寒冬季卡什凯人游牧民在波斯湾附近的群山(特别是札格罗斯山)中过冬,到了春天,他们便赶上畜群游牧到遥远的北方,在伊斯法罕南部过夏。现在,已有半数以上的人转向定居务农。
沙赫塞文人(Shakhsevens)有32万,主要分布在伊朗阿塞拜疆的东部,在南至萨瓦兰山脉、西到卡拉苏河的地区内过着游牧生活。沙赫塞文一词意为忠于沙赫(国王)的人。原为最忠实于沙赫的突厥部落联盟的名称,后来逐渐发展为民族名称。萨菲王朝的统治者们曾把他们当作沙赫宝座的坚强支柱。讲沙赫塞文语,无文字。信奉伊斯兰教,属什叶派。目前,有相当多的沙赫塞文人放弃游牧,转向定居。
泰姆尔塔什人(Teimurtash)也被叫做泰穆利人(Teimuri,Timuri,Taimouri),约有人。这个民族主要生活在马赞达兰省和戈勒斯坦省的部分山区,有一部分泰姆尔塔什人住在靠近土库曼斯坦和阿富汗接壤的半沙漠荒原和沙漠绿洲中,泰姆尔塔什人大多从事游牧,他们主要信奉萨满教,语言接近土库曼语。
卡拉帕帕赫人(KarapaPakhs)有4万,分布在雷扎耶湖南岸。卡拉帕帕赫人原为南高加索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埃里温省塞凡湖周围的居民,—年俄波(斯)战争期间被迫迁来伊朗。信伊斯兰教,属什叶派,讲卡拉帕帕赫语,无文字,这种语言也被认为是阿塞拜疆语的东部方言。现在卡拉帕帕赫人多半过着定居生活,主要从事农耕。有少部分人仍过着游牧生活。
卡拉达格人(Karadags)约有3万,分布在西北部与苏联接壤的阿拉斯河流域,是一个跨界民族。他们—年和—年两次俄波(斯)战争中由高加索阿塞拜疆迁来的移民与当地居民的混血后裔。卡拉达格人在生活习俗上与阿塞拜疆人差别不大,共分为7个部落,过着半游牧生活。卡拉达格语是一种融合部分波斯语的阿塞拜疆语。
土库曼人(Turkomans)有55万,分布在与苏联接壤的所谓土库曼草原地带。以及霍拉桑的东北部。其中多数人分属于约穆特、萨利尔、萨里克等部落。绝大部分人已由游牧、半游牧转向定居农业。
阿夫沙尔人(Afshars)是一个生活方式接近阿塞拜疆人的突厥语民族,
常被认为是阿塞拜疆人的一个支系,但阿夫沙尔人在语言上则更接近土库曼语。阿夫沙尔人的祖先是属于土库曼人的红头(kizilbash)部落,年来自伊朗呼罗珊(Khorasan,霍拉桑)地区的红头部落首领纳迪尔联合库尔德人率军把阿富汗人逐出伊朗,并推翻沙法维王朝,以马什哈德为中心建立阿夫沙尔王朝。这是阿夫沙尔这个名字的来源。今天在伊朗生活着约45万阿夫沙尔人,他们分布在雷扎耶湖以东地带,主要集中在西阿塞拜疆省,在法尔斯,克尔曼,胡泽斯坦各省也有他们的支系,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属什叶派。
土库曼人(Turkmen)在伊朗东部约有75万,主要分布在伊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的所谓土库曼草原地带、伊朗东北部的戈尔干湾、戈尔干草原以及北呼罗珊省的东北部地区。其中以戈勒斯坦省最多,戈尔干湾(GorganBay),它在德黑兰东北约两百公里处,东西两侧有戈尔干(Gorgan)和萨里(Sari)城,周边是富庶之地。土库曼人大部分属于伊奥穆德、戈克连、萨洛尔、萨雷克等部落。主要职业是畜牧业(特别是养羊),其次是农业,现绝大部分人已由游牧、半游牧转向定居农业。讲土库曼语,民间通行伊斯兰教逊尼派。伊朗西部的土库曼人约有7万,生活在伊朗西部的土库曼人原有AkKoyunlu(白羊)和KaraKoyunlu(黑羊)两个部落联盟,现在已经没有部落概念,这部分土库曼人说土耳其语,Akkoyunlular住在西阿塞拜疆省,Karakoyunlular住在库尔德斯坦省。它们与伊朗东部的土库曼部落民有比较大的差别。
哈萨克人(Kazakh)在伊朗约有人,他们主要分布在伊朗临近土库曼斯坦的戈勒斯坦省(Golestan),其中绝大部分哈萨克人定居在该省的戈尔干市(Gorgan)。在戈尔干市的哈萨克人有自己的议事机构Turimtaykengesi,这些哈萨克人一般使用双语,即在家庭生活中使用哈萨克语,日常工作中使用波斯语。由于哈萨克人和土库曼人在戈尔干地区分布比较集中,两族中互相通晓各自语言的人相当多。
卡贾尔人(Kajars)有3万余人,分布在古尔甘和马曾德兰两省交界处,另有部分住在德黑兰等大城市。卡贾尔人建立的卡贾尔王朝(—)在伊朗执政多年。年被巴列维王朝取代。这也是伊朗相当多的贵族、官吏、大商人和大土地所有者出身于卡贾尔人的原因。如今只有小部分人讲卡贾尔语(属突厥语族),多数人已转用波斯语。
除上述讲突厥语言的各民族外,散居伊朗各地的还有些单个突厥部落联盟和小部落,估计有3万人左右。他们当中大部分人生活在山区和半沙漠荒原,只能从事游牧和半游牧业,已被波斯人同化,如汉塞部落联盟。
编辑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zhijiana.com/yzjpz/12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