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十分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一天周瑜在商议军事时提出让诸葛亮赶制10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好,并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事后请鲁肃帮他借船、军士和草把子。第三天,诸葛亮请鲁肃一起去取箭。这天,大雾漫天,对面看不清人。天还不亮,诸葛亮下令开船,并让军士擂鼓呐喊。曹操只叫弓弩手朝来船射箭。船两边都插满了箭。诸葛亮下令回师,这时曹操想追也来不及了。10万支箭“借”到了手。周瑜得知借箭的经过后长叹一声:我真不如他!这是《三国演义》中有名的诸葛亮草船借箭,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可见这是小说作者罗贯中的一个移花接木的手段。抛开这些先不谈,诸葛亮去借箭,能成功,要靠运气这一重要因素。如果运气不好(诸葛亮毕竟是人非神,没法下百分百保证),后果就相当严重了。在小说里,诸葛运气是不错的——大家会想,我怎么光说运气?那是因为,没运气就会这样·····可能结局1:诸葛等人满载而归,周瑜不得不服。但仔细一数,总共只有有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支箭,不到十万,于是按军令状斩之。可能结局2:船行至曹营附近,曹军射以乱箭,箭极多,超过了船的承载能力,沉了···可能结局3:曹军模仿张艺谋在《英雄》中万箭齐发、射穿墙瓦的场景,让臂力强劲者持劲弩,个个弓开如满月,箭去似流星,草船没有护甲,被射成蜂窝一样,而诸葛鲁肃等人也被射成刺猬,当时就不行了。可能结局4:诸葛亮待船两面都插满了箭,才令军士大喊“谢曹丞相赠箭”,向回程去。无奈曹军太过神经质,射来的箭少说也有二十万,致使孔明船队负重太大行动缓慢,天亮后曹军派快船追击,孔明鲁肃等皆来不及逃走……可能结局5:曹军不知虚实,以为东吴真的来袭,纷纷射以火箭。草船立刻起火,同时又使船像雾天开雾灯的汽车一样分外明显,曹军继续瞄准草船猛射,结果诸鲁船队化为灰烬···可能结局6:船行至曹营附近,突然见到曹军那边推来了数十台投石机,结果不但没有骗到一支箭,包括诸鲁二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被砸得鼻青脸肿,鬼哭狼嚎……可能结局7:曹操也不是吃素的,估计诸葛亮是来诈他的,于是下令水军擂鼓出击,声音震天动地。诸葛亮一方兵卒甚少,不敢硬接,只得下令船队放箭迎击。结果天亮后好不容易逃出来时才发现赔了数万支箭,背后还传来曹军士兵的齐声高喊:“谢谢孔明先生的箭!”回到军营,周瑜大怒,斩了诸葛亮。可能结局8:诸葛鲁肃一行来到曹营附近,擂鼓呐喊,半天不见对方有动静。诸葛命全力呐喊,仍不见回应。诸葛怒,下令不全力喊者斩,士兵都喊破了嗓子,但对面依然连半点反应都没有。后来天亮了才发现因为天黑雾大,船队走错了方向,开到了荒郊野外。诸葛亮晕倒。可能结局9:曹操听见喊杀声,心中冷笑:“就东吴这点人马也敢来开战?”干脆箭也不放,直接下令全军出击,诸葛一看哪里敌得过,掉头就跑,终于借天黑雾大摆脱了曹操军队。但曹军人马不肯善罢甘休,顺着来到东吴水寨前叫骂。周瑜不知就里,即令所有弓箭手到江边,好不容易射退曹军,倒把东吴的箭射光了。诸葛亮知道情况不妙,不敢回东吴,直接逃奔夏口去了。可能结局10:草船借箭完美成功,十万余支箭悉数入吴营。周瑜虽然未能除掉诸葛亮而遗憾,却也不得不佩服。次日凌晨依然大雾,周、鲁、诸葛等人正在帐中饮酒,研讨下一步的作战计划,忽听到外面水寨曹军在擂鼓呐喊。周瑜笑道:“操贼吃了诸葛先生的亏,也想如法炮制!”下令不予理会。没想到这次曹操是玩真的,东吴军营被曹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zhijiana.com/yzjpz/196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