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
迎来无数张可爱懵懂的笑脸
送走无数张依依不舍的笑脸
他们曾说的毕业遥遥无期,转眼的她们已离校多年。他们在这里学会很多,成长很大,她们可能改变了外形、改变了习惯、改变了审美......即使变化再大,不变的是对母校的情谊、对老师的敬意以及那对同学的友谊,本期“旧时光”的主人公就是她们的一个“她”!
回望青藤
有时和大学同学们聊起自己的高中生活,在日复一日的刷题、考试之外,还听过许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那些规模庞大、一个年级动辄上千人的学校是如何举办运动会的,衡水中学的军事化管理有哪些细则,人大附中的家长会嘉宾能邀请到哪些名人……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身边江苏同学占多数,大家对彼此的情况也更了解,讲起母校,其中不乏一些常年印在试卷卷头上的名校。这就好比一群初出茅庐的小侠,出来行走江湖、结交新朋友的时候,要先自报家门。
轮到我介绍师门,总是先报上常青藤的名号,然后再讲:“我上的是私立学校,初高中部在一块儿。高中部就像一个四合院,一个年级只有一百多人,四个班共用同一条走廊,我认识全年级同学的脸。”这么一讲,通常会收获“哇”一片,我经常被误以为读了什么贵族学校。校名也容易引起别人的好奇,不止一次有人问“常青藤和常春藤联盟有什么关系吗”,我就会开玩笑说:“常青藤是常春藤的生源基地。”
常青藤虽是小门小户,却独有一番特色。我聊到文化夜市、学生自办报纸、课间操时间打太极拳之类的事情,听者往往会很感兴趣,尤其是来自中部和西部的同学们,他们大多表示学校里没有类似的活动。这些也就是常青藤在学习之外教给我的东西、带给我的体验,时至今日仍使我受益。
记得初中的时候,刘娜老师在语文课上安排了课前演讲,每学期定一个主题,同学们按学号轮流上台演讲,需要事先准备PPT,最好能脱稿。刘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经验我还记得很清楚,比如“即使是念稿子,也要和观众进行眼神交流”、“PPT上的字号要足够大,保证最后一排的观众也能看清”、“PPT上的文字不宜过多,否则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这些方法简单却有效,我把它们当作常识记在心里。后来,在大学的很多课程中都有上台展示的环节,我就运用这些朴素的技巧,顺利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作业。我也是那时才发现,原来这些“常识”并非人人都懂,甚至还有不少人对上台展示感到紧张,在这个方面,我竟然早就成了一个熟手。
从初中到高中,我在常青藤学习、生活了整整六年。我在那里结识的每一位良师益友、读过的每一本书、所见过的紫藤瀑布和永远静默矗立的钟楼,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内化、融入了我,成为我少年时代里无法割舍的底色。这六年的经历塑造了我,如果这段时间从我的成长中缺席,那么我也就无法成为现在的我。
入校时,还是常青藤十周年校庆,一晃竟然又是十年过去了。学校几经翻修,学生也毕业了一届又一届,而不变的是砖红的墙和青青藤叶,朗朗书声和青春活力。
即将迎来常青藤二十周年校庆,在此感恩母校,遥祝生日快乐,青藤常青。
——朱懿宁
大学期间照片
中学期间照片
(后排左起:张力源、刘畅、景佳奕、季洁昕、何燕淼、陆金婷、钱欣前排左起:朱懿宁、李文洋、陆旭颖、沙文晖、顾超)这是高二在常阴沙实践基地拍的照片,所以大家都穿了迷彩服。当时的活动是每个小组要学习并合作搭建一顶行军帐篷,我们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把帐篷搭成了形,实际上还是一个花架子,勉强够看但不实用。有老师过来拍照,我们就选了一个帐篷看起来最像样体面的角度照了一张合影。
(后排左起:高元哲、钱雨妍、朱懿宁、顾家臣、沈悦聪、彭少文、刘雨涵、蔡奕扬、杨俊杰前排:陈雨彤)时间记不太清楚了,或许是初三的秋季运动会上拍的,我校服上还贴着号码布,多半是去参加米长跑比赛了。聪哥(图中戴帽子的男生)特意带了相机,留下了这张合影,这是初中时我在学校里拍的为数不多的照片之一。他很有心,后来还把照片洗了出来,给图中出现的每个同学都送了一张。
(左起:朱懿宁、张悦)这是高二的时候,在常阴沙实践基地的晚会上拍的。我们参加了一个打节奏的节目,为了演出效果,所有人都戴了墨镜并穿了统一的服装。羊叔(李文洋)在台下拍照的时候,对我们的动作和表情进行了倾力指导,他让我们想象自己是黑帮老大哥,脸上一定要有不屑的神色,越拽越好。于是就有了这张看起来很做作的照片。
(左起:丰崟岳、朱懿宁)在沙州中学候考的空闲时间拍的,我和丰崟岳在高一是室友,每天搭伙吃饭,但是平时没有机会,所以这还是我们为数不多的合影之一。当时高考只剩最后一门生物了,在平时的练习中拿A很轻松,因此几乎没有压力。心情没有那么紧张,反而有些兴奋,只想迫不及待地想完成最后一门考试,把高考这个包袱从肩膀上卸下来。
常青藤
让优秀的你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