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一支箭 > 一支箭特性 > 正文 > 正文

做最好的自己访开福区清水塘江湾小学李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3/10/18 11:20:37

一、清水塘江湾小学的校训是“做最好的自己”,请问您和您的团队是如何阐释这一理念的?

开福区清水塘江湾小学创建于年,是清水塘教育集团的成员校之一。学校传承“清水塘”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确立了“办学生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好学校”的办学目标,力求让学生获得生命成长,让教师实现专业提升,让学校获得优质发展。清水塘江湾小学以“做最好的自己”为校训,旨在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充分发展个性化特长,让每一个生命都绽放光彩。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但每一片树叶都为大自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同样,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就是要让每一个师生把自己的与众不同发挥到极致,绽放自己的生命精彩。

为了让这一校训落到实处,学校首先是大力宣讲,让大家了解、认同这一理念;其次是开发学校特色课程,为落实理念提供践行的平台;再次是家校联动,为落实理念提供合力。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便是“做最好的自己”双语文化墙,校园吉祥物小江豚微笑着伫立于学校一角,高高竖起大拇指,鼓励孩子们每天都争做最好的自己,学校的办学理念于校园环境中深深植入师生心灵。我们不仅将办学理念融入校园文化中,还合理利用升旗仪式、广播站和校本培训等平台对办学理念进行深入阐释,使全体师生将其内涵自觉外化为行动。《大学礼记》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且将“修身”作为“修齐治平”之首,可见修身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因此,我们鼓励每一位师生继承古圣先贤的思想精髓,勤以修身,见贤思齐,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要“好”在哪里呢?我们认为,教师和学生都要有“四好”:教师要有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好的专业素养、好的团队精神、好的生活态度;学生要有好的身体、好的思想、好的学习、好的综合素质。

二、作为一所以年轻老师为主的学校,清水塘江湾小学在师资培养方面有哪些举措?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力量,其专业成长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的成长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学校将教师培养作为重点工作,分三步走,帮助教师向最好的自己迈进。

第一步:构建教师学习研究共同体。学校平均每年新增教师30余人,教师队伍年轻化,青年教师迫切需要成长。因此,我们创新开展“抱团式成长”校本研训,成立校内名师工作室,树学校品牌。学校成立了以骨干教师、卓越教师为首席的语文(5个)、数学(3个)、英语(1个)、科学(1个)名师工作室,以首席名称命名并授牌;成立体育、音乐、美术三个青年教师工作坊,形成独具特色的学习研究共同体,以三年为一个周期,充分发挥校内名优教师的辐射引领作用,实现教师的抱团式成长,让青年教师从“青芽”“青苗”教师成长为可以担当引领团队的“青藤”教师。工作室主要活动形式有:理论学习、网络研修、教学研讨、课堂观摩、精品展示、主题沙龙、课题研究、外联交流、对接专家等。工作室建设周期一般也为三年,成员5-10人左右,周期内成员原则上保持相对稳定,每学年初进行一次微调,研究接纳新的成员,学校每月召开月总结会通报各个工作室一月的开展情况,每年对各个工作室和所有成员进行考核评比,促进江湾教师队伍的迅速成长。

第二步,搭建学习交流大舞台。学校开展多形式的师资培训,让研训更有实效。创办“江湾青年夜校”,定期邀请知名教育专家来校讲座;利用集团化办学优势,常与兄弟学校联合研学、交流互访;为青年教师提供经费等支持,提供丰富的培训、竞赛机会,拓宽教师视野。将学校阅览室布置成教师学习、研讨的咖啡沙龙场所,开办“江湾咖啡沙龙”等特色活动,让教师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教研、心理建设等方面的交流。

第三步: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生活上,改善食堂伙食,提高服务品质;成立教师社团,丰富业余生活。环境上,升级改造“职工之家”,提供雅致的学习环境;成立清涟书社,分享读书之乐。情感上,定期组织工会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让老师们爱上学校这个大家庭。这样,让教师有归属感、获得感和成就感,促进教师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成就生命之美,让教师职业成为教师生命内在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让教师对“做最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产生高度认同,并形成一股强大的内驱力,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三、清水塘江湾小学在课程设置上有怎样的特色?

有了对学校办学理念高度认同的“四好”教师队伍,就为办学理念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接下来,学校就开始紧扣“做最好的自己”这一办学理念明确了以培养“身体好、思想好、学习好、综合素质好”的“四好”少年的具体目标,提出了“和融致美、润泽生命”的课程理念,立足学生的全面与个性化发展,构建了“三三式”和润课程体系。第一个“三”是指“和润课程”由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三部分组成,第二个“三”是指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综合性课程子体系下各分为三大类。具体课程框架如下:

学校既按照国家标准开齐开足基础性课程,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又通过调研学生需求,开发和实施了42门拓展性课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内容,在课程中实现自己的个性化发展。学生学得开心、学得快乐,建立起了良好的自我价值感。为让学生持续保持被点燃的学习动力,学校还精心设计了“小江豚成长记”评价手册,结合其表现,从思想态度、行为习惯、学习效果、体艺素养、创新能力、综合实践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学最好的别人,做更好的自己”。

学校经过探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课程特色:

一是长短课时并行,提升学习效果。为有效提高时间利用率,保证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和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向传统课时挑战,采取了“基础课时+长课时+微课时”长短课时并行的方式设置课时。“基础课时”40分钟,主要安排国家课程教学。“长课时”60-80分钟,主要安排拓展性课程,比如:舞蹈、合唱、球类运动、话剧表演等。它们有些需要长时间的情境营造、情感酝酿,有些需要进行长时间探究或系统训练,充足的课时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活动中,保证良好的学习效果。另外,学校还整合碎片化时间,开设“20+10”微课程。每天早晨开展20分钟经典诵读或计算活动,每天下午开展10分钟阅读或写字练习。长短课时的设置,较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让教学效果更加显著,特色更加鲜明。

二是整合学科资源,落实核心素养。教育3.0核心素养时代,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够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会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学科内和学科间的整合优化,以便于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另外,学校还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建构了“荷花课程”“艾叶课程”等多个有梯度的主题课程群,以年度为周期,通过参观考察、自然探究、劳动实践、手工制作、创意设计、科学探究等多种活动打通学科壁垒,实现全学科共育。

一审:章益铭

二审:甄荣

三审:熊佳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zhijiana.com/yzjtx/187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一支箭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