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一支箭 > 一支箭性味 > 正文 > 正文

影像中国之长白山传统林下采参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3 6:04:50

李凤祥在森林里寻找人参

长白山,中国的秘境,这里隐藏着无数的珍奇宝藏,有着无数与宝藏有关的传说和习俗文化。闻名遐迩的“(人参、貂皮、鹿茸)中的人参,就有着许多的传奇故事。影像摄制组走进长白山原始森林,揭秘传统林下采参的故事。

“放山”文化

李凤祥是长白山历史文化园林下参和林下灵芝的管理员,亦是一名“放山”者。何谓“放山”?据《抚松县志》记载:“抚松地处边远,谋无居人,出产野参极多。嗣后外来之人渐有进山采掘野参,名曰放山。”所谓“放山”者,也就是长白山地区采挖人参的人。“放山”者是个神圣的职业,自有一整套规则和需要遵守的习惯,口传心授,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放山文化。如今,这样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吃苦,实际放山人很苦的。”李凤祥的脸上显示出一种无奈,“现在长白山这个地方总共也就几十个放山人,长白山历史文化园这一片也就不超过三五个。”“这样的传承,我相信再过几十年不会再有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随着和李凤祥的深入交谈,对原始森林的一步步接近,摄制组人员才得知“真相”。传统的采挖人参过程无比艰险。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瘴气弥漫,野兽横行,蚊虫遍布,毒舌袭击,茫茫林海里到处都是危险,更极易迷路。采参人需要连续在山林中生活几个月,日晒雨淋,许多的人在放山过程中受伤或再也没回来过。拥有强大和丰富野外生存技能,是放山人所必备的,摄制组仅仅只是跟随李凤祥走了一段,就觉到其中的艰苦与危险,蚊虫叮咬,蛇虫一不小心就在身后出现,有时候不知不觉间,虫子就爬到身上,有的甚至钻进身体,疼痛无比。眼前的树木横枝,荆棘遍野,脚下是荒草,时不时陷入被厚厚的落叶和枯枝堆积掩饰的泥潭和陷阱中。抬头望着眼前的这片森林,突然心慌,辨不清方向,迷失荒野。这样一种探险之旅,呆上一天已经承受不了,更说在森林呆很久,“我们吃住都在山上,会搭一个小凉席再加一个动物的皮,铺地下就睡觉,整一个月甚至俩月才能回来一次。”此时,大家也终于理解了李凤祥口中所说的,放山文化也许将来会消失。现代人参养殖技术也已经十分发达,尽管野生人参十分珍贵,但当代年轻人极少会接受这样原始艰苦的“放山”,更不愿着将自己的一生交付山林,交付人参,外面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更精彩,“他们都想奔城市里边走。”“年轻人想学这个的不是很多,这也是我们一个遗憾。”

探秘传统采参

李凤祥采挖人参已经有四五十年了。跟随他在真实的镜头中,记录了传统林下采参的艰辛,留下了珍贵的传统的“放山文化”中真实与神圣的一面。放山人数有一定的讲究,三、五、七,不超过九。李凤祥从祖辈那里传承下来的习俗是,去单回双,所谓去单回双就是,去的时候是单数,回来的时候,有人参的陪伴,就是回双。他小的时候,是和总把头等一行人一起进山的。所谓总把头,是指经验丰富、一般年纪比较大的带队人。在进山之前必须准备好充足的粮食以及野外生存工具以及生活用品等。其次是采挖人参的工具,有便携式快斧、铲子、铁锹、剪刀、鹿骨扦子,红色丝带或绳子以及铜钱(不用“道光”“光绪”等年号的带“光”字不吉利的字样,用“开元”“乾隆”“嘉庆”等),还要用一个索拨棍,棍子上系上红线绳,寓意大吉大利和顺利,用来拨拽草开辟道路,此外还用来敲打树木,作为接头暗语。李凤祥说进入山林,不能大声说话,不然会惊扰到山神爷,因此采参人自有一套接头暗语,不同的敲击声代表不同的话语。看到人参时,要立马把索拨棍往地上一插,随即高喊“棒槌”,这样做是为了不让人参“土遁”、跑掉。棒槌其实是长白山人参的称谓之一。满语称奥尔厚达,百草之王的意思,民间则叫地精、神草、鬼盖、棒槌、长寿花等。放山人习惯称人参为棒槌。此时,总把头会回应“几匹叶”,发现人参的人会根据实际情况回答,比如“四匹叶”,然后大家会齐声高喊“快当,快当”,意思是祝贺顺利的意思。随即,采参人会把栓有铜钱的红绳系在人参上,用剪刀或快斧,从旁边的树上弄一些细枝,在人参上方搭个支架,意思是“罩住”人参,正式采挖之前,需要有个隆重的行礼仪式,感谢山神爷赐予他们这样珍贵的礼物。左图:李凤祥找到一棵野生人参,从旁边砍下树枝,用红绒绳子捆住树枝,在人参上方搭个支架,意思是“罩住”人参右图:李凤祥采挖出的人参,为四匹叶人参接着就是用采参工具开始慢慢挖人参。因为人参的根系很深,常常连着原始林木的树根,采挖人参的时候最忌讳挖断人参根部,所以需要有耐心,这也是考验采参人耐心和专注力的时候。一般挖参过程最长可以持续两三个小时。挖取过程中,一旦到达须根或者主根附近,一定要用鹿骨钎子仔细清除土壤,保证即使是最细的须根也要完好无损。之所以要用鹿骨钎子,李凤祥说,这是因为鹿骨钎子非常的顺滑,不会伤害到须根,要是一般的铁铲,一碰到须根就会断掉。左图:传统的采参工具:索拨棍、便携式快斧、铲子、铁锹、剪刀、鹿骨钎子、红色丝带或绳子以及铜钱等右图:鹿骨钎子当最后的土壤被清理干净后,采参人员会恭敬的“抬”出人参,而不是粗鲁的拔出来。人参的包装也十分讲究,会就近剥下一块(桦)树皮,铺上苔藓、地衣,把带有泥土的人参放进里面捆扎好,然后会在被剥掉的那块树皮的树上刻上字,包括时间、几匹叶人参等。按照采参人的说法,这叫做“兆头”,是为了告诉后来采参人谁在什么时候来过这里、曾经挖到什么样的人参,另外也为了告诉他们这里有野生人参。另外,采参人挖人参,十分讲究遵循自然规律和万物生长的规律,一般不会把一个地方的人参全部挖完,除此之外,还会在被挖人参的周围撒上野生人参的参籽,让其自然发育。说到此处时,李凤祥说这是老一辈留下给他们的祖训和规则。采参人对山林对天地万物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敬畏之心,对自然万物和环境保护也有着非常强的意识。看似繁琐、庄严的规矩中,实则蕴含着一个“敬“字。人参作为长白山的馈赠,只有“礼之”“敬之”,才能世代享受自然的润泽。长白山人依靠这些规矩,与山林和谐相处着,敬生命,敬自然,敬天地万物,以此心灵安宁富足,人与自然默契顺应,这也是古代先哲环境保护理念和生态平衡思想的体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践行。

善良和孝道的一种传承

李凤祥挖出人参,并向我们描述人参形态以及种类区分

长白山的人参,在放山人的眼中,不仅仅只是药材,还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十几岁时,李凤祥就跟随放山总把头一起上山采挖人参,风风雨雨几十年,岁月所赠予他的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简单、淳朴、对人热情。和他聊天,只要搬好小板凳,他就能讲出人参的很多故事,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成长。一次,李凤祥上山和总把头采参,不小心被毒蛇咬到了,那时候的他还只有十几岁,心里非常害怕,以为自己会死掉,也很害怕总把头会把他抛弃。没想到总把头不仅亲自为他采药材,还给他送水,在总把头的精心照顾下,他最后痊愈了。这段人生经历,让他记忆犹新,温暖至今。“心里真的暖暖的。”人参成为他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精神桥梁,也让他收获了如父亲一般的爱与温暖。还有一次就是进山采参,在点火的时候不小心烧着了连片的森林,被烧伤了,幸运的他,找到一户农户,这农户只有老两口,无儿无女。那时候只有十七八岁的李凤祥以尊重和孝道之心待老两口,结果老两口被感动了,认他做了儿子。三年时间相处下来,老两口把特效烧伤药配置方法告诉了他。接着李凤祥讲到了长白山人参和山神爷爷的故事。传说,山神爷爷的母亲患病在床,一次得到一位高人指点,说人参能治好母亲的病,他便不远千里漂洋过海,历经艰险终于挖到人参,治好了母亲的病。这样一种孝道,是人参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也是每个中华儿女需要去传承的。善良、孝道以及尊老爱幼和长白山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浓厚的环保意识以及吃苦耐劳、不怕艰险的精神,不仅具有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特性,更多的还有一种传承和文化的实用价值,能够给予更多的人一种精神财富。我们应当发掘和抢救、保护长白山特有的放山习俗,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做出应有的贡献,不让李凤祥心中所忧虑的成为真正的遗憾。

图片摄影:李威、苏志远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zhijiana.com/yzjxw/12878.html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一支箭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