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视频
翻着手中这本《浙江禹迹图》,似乎是打开了青铜时代的第一页。
在安昌街道综合文化站前,我们分明看到,九只青铜大鼎渐次排开。大禹登高极目,面向西扆山。
西扆山又名涂山。传说是大禹娶妻之所,也是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发生地。“扆”有帝王宫殿屏风之意,大禹以山为扆,朝见万国诸侯,气魄撼人,至今犹令人神往。
安昌街道综合文化站
大禹建立夏朝,分九州,这是我们可以追溯的中国最早版图。大禹的功业,也凝铸在“贡金九牧”的九鼎中。
此时,大禹铜像身后的安昌街道综合文化站里,我们揭幕了柯桥区图书馆安昌分馆。里面入藏的,是九鼎铸成以后,记录华夏民族创造灿烂文化的书籍。
今日安昌,书籍琳琅,群英荟萃,《千字文》有言:“既集坟典,亦聚群英。”诚是如此。
坟典指的是伏羲、神农、黄帝之书,是中国最早的图书。恰恰《浙江禹迹图》记载了大禹“宛委山得天书”之事迹。这“天书”,就是黄帝之书。
《浙江禹迹图》
相传大禹受命治水时,彻夜难眠,三更天忽梦见一神人,身披绛绣,手握一册,自称玄夷使者,对禹说:“上帝鉴你一心为民,特授此治水之经,北方大水遵此册可以治之,南方治水之法有黄帝《水经》藏在宛委山。”后来大禹登宛委山,果然在盘石下得玉简一册。大禹治水告成,复将玉简还归宛委山。如今宛委山中有一石长丈余,中间袭开一条罅缝,阔不满尺,深不知底,常有寒气袭出。相传大禹将玉简投入了洞中。
有位作家说,作品往往比人活得长。当作者去世了,他的作品还立在书架上。玄夷使者神授大禹治水玉简,恰是证明了,在一次次的书籍授受之间,经验智慧的代际传承永不止息,化作人类的宝贵财富,指导着一代代人解决着面临的问题。
徐洁(右)向安昌分馆赠书
图书馆里,我看到了徐洁女士的郑重交托。她是安昌杰出乡贤徐吉生的后人,现为浙江图书馆党委书记。她在致辞中对安昌人民依然记得祖父事迹表达了由衷的感激。同时,她也向家乡赠送了书籍。内容分为两套,一套是浙江省家谱的总目录。这是和我们的家族以及中华文化的传统密切相关。另一套是海宁图书馆金石拓本等乡邦文献,这有助于安昌读者了解浙江的文脉。
柯桥图书馆安昌分馆内景
不仅是书中承载着文脉,返乡的徐洁女士恰似“孔子于乡党”,有着恂恂儒风,从她质朴的话语里,我们感受到了读书世家血脉里流淌着的书香因子。先辈虽已故去,但家风仍存。
随后,《浙江禹迹图》读者见面会在图书馆中举行。该书主编邱志荣与金小军也将该书赠与柯桥区图书馆及其安昌分馆、安昌街道各学校和现场书友。
邱志荣谈编辑历程
《浙江禹迹图》一书由绍兴市文广旅游局、市水利局联合编辑,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张以省为单元编录的大禹文化遗产分布图,收录“浙江禹迹”处。安昌为《浙江禹迹图》的处其中之一,在此举行赠书仪式有着深远的意义。大禹从坟典得治水之略,后人于“禹迹图”中追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之源。
主编邱志荣谈了编辑历程。他开宗明义,大禹治水的核心价值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只此一句,将举国万世感念大禹事迹和精神之因和盘托出。由是,禹迹遂遍布全国,千庙祀之,万民感之。
读书会现场
在周一农教授的“沿着大禹的足迹”讲座里,谈到了这些禹迹。分布范围之广,远非时人所能涉足。周一农指出,彼时全世界仿佛都浸在水中。西方有诺亚方舟,中国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印度也有与“精卫填海”类似的传说。
周一农讲座
因而他指出,各地“禹迹”都有英雄在治水,而所有这些带领人民治水的英雄的优秀品德,都集中演化为大禹那神格化形象。治水的大禹恐怕不止一个,但治水成功后立国的大禹当只一人。惟其如此,方能传位给启,开家天下先河。
周一农的论述,推理缜密,语言极富感染力。在这排满书架的馆厅里,仿佛不光是与听众在对话,也是在与千华册页对话。他由衷感佩,一个乡镇的图书馆整洁高雅若此。在美国的乡镇,亦不得见。
周一农在讲座中
周一农身后有窗,听众可以远望西扆山,为讲座提供了绝好布景。《大禹颂》响起,由着古装的安昌中心小学孩子们朗诵。音乐时而有黄钟大吕之堂正,时而如月光般柔缓。周一农说,创作《大禹颂》时,他来过西扆,就着山头的月光写下了其中的涂山氏望夫归一节。
孩子们朗诵《大禹颂》
这月光,消解了青铜九鼎的坚硬棱角。涂山氏缓缓唱出的“候人兮猗”,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首爱情诗。
据说,西扆山远望似旗,是故又名“旗山”。猎猎书旗,展现着禹迹当代的文明华章。
同期开幕“梦里水乡”安昌古镇书画展
—
伴着悠扬柯笛,开启全城阅读。笛扬读书会由中共柯桥区委宣传部主办,柯桥区文联、区社科联、区文广局协办,柯桥新华书店、青藤书院、区作协承办。
笛扬读书会
柯桥新华书店
青藤书院/青藤文化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