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参半,下重腹疼,周身发热,服凉药而热不休,脉象确有实热者。
生石膏二两,生杭芍八钱,生山药六钱,人参五钱(野党参用此分量,辽东真野参宜减半,高丽参则断不可用),甘草二钱
上五味,用水四盅,煎取清汤两盅,分二次温饮之。
如果外感之热没有尽早治愈,已经进入阳明胃腑,当治以苦寒,若白虎汤、承气汤。若治以甘寒,其病虽可暂愈,而恒将余邪锢留胃中,变为骨蒸劳热,永久不愈矣。
此汤以人参配石膏,能使深陷之邪,徐徐上升以外散。芍药、甘草以理下坠腹疼。山药以滋阴固下。
一人,年四十二,患白痢,常觉下坠,过午尤甚,心中发热,间作寒热。医生用治疗痢疾的药中,重用黄连一两清之,热如故,而痢亦不愈。留连两月,浸至不起。诊其脉,洪长有力,投以此汤。因有寒热往来,加柴胡二钱,一剂热退痢止,偶尔还有寒热往来之象。再诊其脉,仍似有力,而无缓和之致。知其痢久津液有伤,遂去芍药、柴胡,加玄参、知母各六钱,一剂寒热亦愈。
一妇人六十,素多疾病。夏季早晨起来,偶下白痢疾,到晚上下了十余次。天黑以后,忽然浑身大热,不省人事,循衣摸床,呼之不应。其脉洪而无力,肌肤之热手摸上能感到烫。由此,知是气分热痢,又兼受暑,多病之身,不能支持,故精神昏愦。急用生石膏三两、野台参四钱,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至夜半尽剂而醒,痢亦遂愈。
一人,年五十几岁,于暑日痢而且泻,其泻与痢俱带红色,下坠腹疼,噤口不食(食进去即呕吐出去)。医生看了又二十天,病势浸增,精神昏愦,气息奄奄。诊其脉,细数无力,周身肌肤发热。问他心中也感觉热,舌有黄苔,知其证夹杂暑热。暑气温热,弥漫胃口,又兼下痢而且泻,虚热上逆,是以不能食也。于是用生山药两半、滑石一两、生杭芍六钱、粉甘草三钱,一剂诸病皆见愈,可以进食。此证用滑石不用石膏者,以其证兼泻也。因不用石膏,故不敢用人参,所以倍用山药以增其补力。这就是张锡纯老师所谓的通变之方。
如果遇到痢证,先前肝胆肠胃有郁热的,又当暑日劳苦于烈日下,陡然下痢,多带鲜血,脉象洪数,此纯是一团火气。宜急用大苦大寒之剂,如黄芩、黄连、知母、黄柏、胆草、苦参之类。也可用白虎汤,方中石膏必重用一两,再加生白芍一两。若脉大而虚者,宜再加人参三钱。若其脉洪大甚实者,可用大承气汤下之,而佐以白芍、知母。
有痢疾久而清阳下陷者,其人有寒热往之象,或觉胸中短气。当在治痢药中加黄芪、柴胡以升清阳。脉虚甚者加人参。又当佐以生山药以固下焦,然用药不可失于热也。如得痢疾之初,兼有表症看,宜于治痢疾药中加解表之品。其外邪不随痢内陷,而痢自易治愈。不然的话,就变成通变白虎加人参汤所主之症了。
痢疾忌讳用滞泥之品,然也不可一概而论,外祖母,年九旬。仲夏下痢赤白甚剧,脉象数而且弦,张锡纯老师用大熟地、生杭芍各一两煎汤,服下即愈。又服一剂,脉亦平和。后寿至九十四。
痢疾偶尔也能碰到凉症,也不过百中之一耳,且又多系纯白之痢。又必脉象沉迟,且食凉物,坐凉处则觉剧者。治以干姜、白芍、小茴香各三钱,山楂四钱,生山药六钱,一两剂即愈。用白芍者,诚以痢疾必兼下坠腹疼。即系凉痢,其凉在肠胃,而肝胆兼必有伏热,亦防其服热药而生热也。
《内经》以痢属于肝热,故曰: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仲景于下痢后重,便脓血者,也详细叙述于厥阴篇中,都认为痢属肝经也。所以多发于秋天,乃肺金不清,肝木遏郁。治宜开利肺气,使金性不收,则大肠通快而不后重,枳壳、桔梗、葛粉、枇杷叶为用。又宜清润肝血,使木火不郁,当归、白芍、生地、丹皮、地榆是也。至于肠胃中热,西医名肠中发炎,言其色红肿,故黄连、黄芩、黄柏、胆草能退肝火,石膏、知母、天冬、麦冬、花粉、连翘、银花、白菊能清肺火,可选择而用。至于噤口痢,多言不治,唯仲景存胃液足以救之,此即胃炎欲腐烂之候也,非大寒中加人参、花粉不能助救。所以,凡是噤口痢,只要舌上津液回头,则能进食而生矣。仲景治痢,善用白头翁,白头翁一茎直上,中空有瓤,能通达木气,而遍体有毛,无风动摇,有风不动,其色纯白,兼禀金气,总为金木交合之物。张锡纯老师从白头翁悟出清肝木达风气之法。又从下痢肺痛一“肺”字中,悟出肝之对面即肺金,清金以和大肠,又屡效之法矣。
在所录的东西方人治痢的药中,其解毒清血之力,远不如鸭蛋子;其防腐生肌之力,远不如三七。挟虚之痢,辅以芍药、人参。挟热之痢,重用石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