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三苗网X智慧苗族”加 贵州蒙古族家庭教育特点分析
教育从出生开始
贵州蒙古族主张,应从孩子出生开始就对其进行教育。蒙古语中有“成人从童年开始,良驹从小马开始”的谚语,可见对教育孩子的重视程度。
禁忌教育法
禁忌是每个民族都有的,贵州蒙古族家长注重利用禁忌教育儿童。“对于儿童来说决不能忽视其教育性”,蒙古族家长非常注意这一点。例如,孩子玩火,家长就会说“不要玩火,晚上会尿床”,这就是一种禁忌教育。
通过讲史诗培养孩子品德
贵州蒙古族通过给孩子讲史诗与传说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品德。蒙古人“化铁镕山”的故事脍炙人口;另外阿阑豁阿五子折箭的故事反映了“团结一致就是力量”的哲理。还有蒙古英雄史诗与传说故事会影响儿童,因此儿童很容易将其视为自己的榜样,将他们的行为准则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榜样的力量能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品德。
从小背诵家谱的口传诗,世代牢记
根据贵州蒙古族余姓保存下来的嘉靖三年(公元年)撰修的《余氏族谱》谱序载明:我余氏祖姓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焉。不料红巾扰乱天下,又被奸臣诽谤,元顺帝听信奸臣之言,有诛吾九族之意,统家窃负而逃,来至四川,改铁为余,余字万代不改,一行来至四川泸州(或称庐州)凤锦桥,人多影大,难以一路,乃联诗盟誓遗嘱作证,四散各处。
诗曰: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构祸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边插柳桠;
否泰是天皆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余字源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十人誓愿归何处,如梦云游浪卷沙;
后来贫富须相认,千朵桃花共树发。
以《余氏家谱》为族谱的余姓蒙古(俗称铁改余)群众,他们的共同点是,族谱的记载与他们的心里认同相吻合,在姓氏渊源上为了藏匿原来真姓,是由原来的“铁”去失改“金”然后去掉“金”下面的一横改为余姓。确信自己是胡人。余姓家族对自己的子女和后人,从小就将族谱中口传联诗盟誓的诗词教他们背诵,以期世代牢记。
祭祖、过节等仪式差异其他民族
在贵州余姓蒙古族居民中,过节习俗同当地其他民族有一些不同的地方,其一,三月祭祖最重大的是对圣主成吉思汗的祭祀。对成吉思汗的祭祀,月有月祭,季有季祭,但最大的祭日的春祭,日期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日,称为“三月会”。余姓蒙古族居民行三月祭祖,而且每逢三年集体组织前往内蒙古成吉思汗陵祭祀。其二,其他各族均过八月十五中秋节,而唯独余姓不过。还有一种极富神奇色彩的传说也在余姓居民中留有痕迹。每年到年三十,家中长辈总是要在一个瓶子里盛上米饭,插把筷子在上面,这是成吉思汗的远祖孛端察儿的母亲阿阑豁阿折箭训子故事痕迹的遗留,也是余姓先祖在逃遁时盟誓诗在后人心目中的一种体现。
综上所诉,铁改余姓蒙古族群众在长达六百余年的岁月里,历经战乱、迁徙、天灾人祸、社会变革。同汉、彝、苗、布依等各民族人民,杂居共处,友好往来,在开发当地建设当中也把自己民族的传统家庭教育形式保留下来,并同其他民族交流传播传承延续至今。
文章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三苗网立场,读者朋友们如有不同见解,请留言分享!
完
对本期内容,你有什么想说的?
下拉底部↓↓↓
留言哦!
图文来源:贵州民族报
本期编辑:九妹—小麻
猜你喜欢
藏族又一项目入选人类非遗,苗族非遗何时入选?
不等不靠不要!苗寨团结一心筹资8万自建平安桥!
用好民族自治权,这个自治县为苗年、芦笙斗马节放假!
民族
文化
传播
电商
欢迎投稿,稿费50-元
投稿: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