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一支箭 > 一支箭性味 > 正文 > 正文

健康养生越休息越累不想让长假白过,现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0/9/23 14:37:16

江西美天传媒编辑黄若晨

test活动:“新余市第三届汽车文化博览会”将于10月24日至26日在市体育中心隆重举行!

上班时累得“吐血”,心里发誓假期一定要好好歇歇,可假期一到,好像又上紧了新的发条,给自己安排了一大堆事。这样的情形你一定不陌生,每当长假过后,都不少人感慨“越休息越累”,这究竟是为什么?

一放假,各种不适找上门   

  其实,所谓的“休闲病”并不是新说法。早在年,它就被荷兰心理学家温格霍茨教授研究发现并命名,指的是平时工作马不停蹄,到了周末、假期或者工作压力刚刚解除的时候,出现恶心、头痛等病症,而这一诊断在很多人身上应验了。

  

  早上6点半,赵女士在刺耳的闹铃声中惊醒,爬起来草草梳洗一下,就抓起包直奔地铁站,赶往公司。因为最近刚接了一个大项目,身为项目主管的她不敢怠慢,连中午吃饭的时间都在开会。这段时间,加班成为她生活的重心,常常是别人都进入了梦乡,她才踏上回家的路。等到项目结束的那个周末,她和同事庆祝完回家,第二天就开始头痛、发烧、上吐下泻。像赵女士这样的大有人在,《生命时报》联合《生活播报》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近人里,六成人在假期里会出现各种不适。温格霍茨教授当年在调查研究了名当地人后,还得到了以下结论:“休闲病”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疲惫、肌肉疼、恶心以及感冒或流感;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染上这种病。

  

  为何忙的时候没累病,放假了反而病倒了?医院神经内科耿同超教授分析说,人在精神紧张的时候,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各种应激激素会被调动起来,免疫力也得以提高。一旦精神彻底放松,上述应激状态解除,免疫力也就随之下降,于是原先积累的劳损以及潜伏的病菌就一起“发力”,把人撂倒。温格霍茨教授指出,这种“休闲病”归根到底是压力所致,尤其爱找追求完美、责任心重、对自己要求高的人,而这类人在工作中很纠结,在工作之余也不善于休闲。很多人在星期一、长假刚结束时萎靡不振,也是“休闲病”闹的。

 

休假为何比上班还累   

  上班时累得“吐血”,心里发誓周末和假期一定要好好歇歇,可假期临近,好像又上紧了新的发条,给自己安排了一大堆事。这样的情形你一定不陌生,《生命时报》记者在采访后总结发现,假期过得累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还债型。小周两口子都是外企员工,平时忙得脚不点地,孩子不得不放在年迈的父母那里照看。到了周末和假期,他们才能腾出工夫共享天伦之乐。周六,一个人陪母亲去看病,一个帮忙料理家务、购买日用品;周日,他们再带孩子去外面玩。两天下来,俩人累得腿都酸了,周一还得打起精神去上班。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资深心理咨询师刘宝锋说,这种情况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人群中非常多见,他们对父母和孩子负有长期的责任,应该保持持续   

  工作焦虑型。刘先生刚刚晋升,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工作非常努力。到了节假日,他不但24小时开机,还把大量工作带回家做。有时因为放心不下,还得到单位加班,弄得自己疲惫不堪。刘宝锋认为,这种休闲病类型缘于过分焦虑,“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把工作生活混为一谈,再把工作中的情绪带进生活,造成家庭矛盾,就得不偿失了。”

  

  突击健身型。很多白领喜欢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去打球,放长假了则背上行囊走进深山去玩“穿越”。初衷是好的,可平时没时间锻炼,猛地一下练过头了,也会出现问题。北京体育大学人体运动科学系陆一帆教授说,运动需要本着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个体化的原则,如果平时不运动,放假了攒到一块运动,一是效果不好,二来容易发生扭伤、拉伤等意外。健身最好一周3—4次,集中锻炼的方法不可取。疯狂娱乐型。耿同超告诉记者,一到节假日,医院的急诊科大夫都非常紧张,因为这个时候来的都是重病号。就在刚刚过去的春节,一位40岁的李先生被风驰电掣送来,一查是脑卒中。据家人描述,李先生和几个好友通宵达旦地打麻将,两天两夜没合眼,赢牌兴奋时,半边身子就不能动了。耿同超说,像这样的病例很多,放假一玩起来就没节制,不顾身体是否能够承受。有的老人不顾年纪,非要和年轻人较劲,外出游玩时不注意,轻的伤筋动骨,重的引发心梗、脑梗。

  

  睡眠颠倒型。根据央视的调查,大多数国人的休闲时间都是在看电视和上网中度过的,用一位网友的话说,就是“晚上不睡,天亮躺倒,起床就上网,一上一整天”。有的年轻人喜欢“夜生活”,大晚上拉帮结伙去唱卡拉OK、泡酒吧、逛夜店,天亮才回家。等上班了,再趴在办公桌上“倒时差”,一天昏昏沉沉。刘宝锋说,不要把休闲当作另一种必须完成的工作,休闲娱乐不能盲目跟风、随大流,要结合个人喜好,找到真心喜爱、得心应手的方式,那才是最健康的。

  

  计划不周型。还有一类人就像勤劳的“小蜜蜂”,白天工作做不完,晚上接着干,有时还得通宵达旦,其实很多工作都是无用功,“穷忙”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没有计划好时间。

  

怎样让假期更闲适

  工作需要方法,休息也需要学习。那怎么样才算是真正休息好了呢?耿同超说,如果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反应灵敏、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好,就算是休息好了。要想让休闲真正给生活充电,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11点前就睡觉。耿同超说,晚上11点到凌晨2点的时间段,人体会分泌褪黑素来调节睡眠,如果这个时间不睡觉,生物钟就会紊乱,继而引发身体多种连锁反应,损害健康。

  

  2.选择娱乐方式不要从众,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刘宝锋说,不喜欢唱歌的就不要跟着人家去卡拉OK,不胜酒力就不要跟着别人去酒吧,“人在不熟悉、不喜好,并且无法自我控制的活动中,最容易感觉疲惫”。

  

  3.放假前把工作安排好。放假后尽量不查看工作邮箱,远离公文包。刘宝锋说,做老板的,要通过制度推动事务运转,充分信任员工能把事情做好;做员工的,要计划好自己的时间,把工作、生活分开。

  

  4.记时间日志、改变你的语言。美国《华尔街日报》载文建议,每天记录自己正在做什么,持续至少一周,最后算总数,看看你的时间都浪费在哪儿,以便制订工作计划。还要少说“我没时间”,试着说“这不是优先事项”,看看感觉如何。

  

  5.久坐的娱乐活动不宜超过2小时。耿同超说,进行打麻将、上网这类久坐的娱乐活动时,一定要控制时间,否则对全身血管都不利。

  

  6.假日前后各留出一天调整的时间。刘宝锋指出,所有的“休闲病”都是人对生活节奏改变的适应不良导致的。所以,不要把活动排满整个假期,放假的第一天和最后一天最好做个过渡,特别是最后一天,把作息时间调整回来,为第二天上班做好准备。

美国专家:最彻底的身心放松法

  英国《每日邮报》近日刊文,综合多项国际研究,从饮食、作息、生活习惯等方面指导,给你一套最佳的放松法。

  

  改变饮食,睡个好觉

  很多人都会陷入一个怪圈:上班睡不醒,放假睡不着。这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发现,睡眠好的人饮食更丰富、均衡。因此,想要睡个好觉,应先从饮食入手。

  

  把坚果、绿叶菜加入每日菜单。核桃、杏仁等坚果富含蛋白质、钾、硒等营养素,有助于身体分泌褪黑激素,让人更快入睡。小白菜、菠菜等绿叶菜富含钙,可刺激褪黑激素分泌,能助眠。睡眠不好的人每天还可吃点虾,补充色氨酸,这种物质转化为“5-羟色胺”后,让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外出游玩,带上香蕉。多项研究发现,经常疲惫可能与缺钾有关。钾的主要功能是增强人体神经和肌肉的兴奋性。香蕉富含钾,能快速补充能量,还含有大量镁,能消除疲劳,是外出游玩必备的“能量棒”。

  

  晚餐来份生菜沙拉。生菜含一种助眠物质,名为莴苣阿片,能有效镇静和放松大脑。晚餐可以来一份生菜沙拉,或把生菜叶放水里煮10~15分钟,自制一杯“生菜茶”。

  

  炒菜必放蒜。维生素B6可维持神经纤维的稳定,有助于安眠。大蒜中富含维生素B6,炒菜、凉拌菜时不妨放些。金枪鱼、鲑鱼、开心果等食物也是维生素B6的不错来源。

  

  喝杯菊花茶。菊花茶含甘氨酸,这种物质可放松神经和肌肉,被称为温和的镇定剂,能减少焦虑、紧张感,特别适合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

  

  改变习惯,慢速生活

  如果你平时总是忙碌、紧张,假期里不妨让自己慢下来。

  

  关掉电视、电脑和手机。即使看娱乐节目,电子设备发出的光线也足以让眼睛和大脑疲劳,影响睡眠质量。因此,睡前1小时尽量不要看电子设备,腾出时间与家人共享。

  

  安静读会书。到家附近的图书馆、书店,或懒洋洋地坐在家里的沙发上,享受一段阅读时间。即使你不爱看书,也会惊讶地发现,书本能带来舒适、宁静和心灵上的愉悦。

  

  带着全家去郊外。我们每天都在高楼大厦里穿梭,很少有机会外出。改变一下,定期去公园或郊外游玩。在新鲜空气中深呼吸,近距离触摸花草、泥土,身心会畅快许多。

  

  泡个热水澡。没什么比洗热水澡更能让人放松。当你全身泡在水里时,压力和不快都会消失,还利于睡眠。

  

  听音乐或唱唱歌。如找不到消遣的方式,听音乐或唱歌是不错的选择。听音乐能让身心彻底放松,唱歌可带动全身血液循环,情绪会跟着好起来。研究发现,唱歌和听歌能刺激大脑感觉愉悦,提高免疫力。

  

  改变压力,迎接挑战

  职场竞争、家庭琐事、孩子教育……不少人虽然外表坚强,内心可能早已不堪一击。利用假期,给自己心灵洗个澡吧,好好想想以下几个问题,没准能帮你赶走心中的负能量。

  

  先要学会自信。有了自信才能抓住机会、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但自信不等于自大,要建立在知识、技能之上。

  

  不与自己对抗。美国哈佛医学院临床心理学家克里斯托弗·肯·吉莫说,每个人都会遭受两支箭的攻击:一支箭是外界射向你的,就是我们常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第二支箭是自己射向自己的,就是因困难和挫折产生的负面情绪。第一支箭对我们伤害不大,仅是外伤;第二支箭则会深入内心,越是挣扎,箭在心中扎得越深。聪明的人不会与自己对抗,想出解决方法才是关键。

  

  痛苦和麻烦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它会提醒你用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不期望别人完全同意你的看法;不依赖朋友给予的快乐;原谅自己,并向前迈进。

  

  专注做好一件事。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应先做最重要的事,依次而下。只有当你专注于做最重要的事,才能更有效地使用精力。分不清重点、摸不清方向会使你陷入混乱,降低效率。

  

  抱怨不如行动。生活中,不少人将抱怨作为最方便的出气方式。无度地抱怨,不但不能缓解烦恼,反而放大了原来的痛苦,有时抱怨和行动可能花费同样的时间,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来自:生命时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zhijiana.com/yzjxw/131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一支箭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