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河南的一位老农在钓鱼的时候,突然钓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
等清洗干净之后,老农发现自己钓起来的竟然是一只“乌龟”!
不过这只“乌龟”全身都是军绿色,龟壳上还插着四支箭,仔细看,还能发现龟壳的空白地方刻着字。
老农拿给专家看后,专家却惊呼,“你这一杆价值18亿呀!”。
那么这只“乌龟”到底是何来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价值呢?
制作起源其实老农钓起来的根本不是乌龟,它真正的名字叫做鼋(yuán),是鳖类的一种,也被称做“鳖中王者”。
不过,现今鼋已经成为濒危保护动物了,而老农钓起来的鼋准确来说是一件青铜制品,制造于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晚期。
当时商纣王和臣子们像往常一样在外参加射礼,那个时候,贵族和王族之间都特别重视射礼,即用箭射击奔跑的动物。
虽然此时的商王朝已经行至尾声,不过商纣王对于射礼还是很热爱的。
这一次的射礼选在洹河边,所以只能狩猎鱼、龟、鼋以及在水面上活动的鸟类。
第一个射箭的自然是商纣王。
只见商纣王站在岸旁的一个土坡上四处张望,突然一只大鳖出现在商纣王的视野里,那个大鳖其实就是鼋。
发现鼋之后,商纣王屏息敛气,拉弓搭箭,耐心瞄准好鼋的位置,右手放开,一支利箭“嗖”地一声离弦而出,直直射进鼋背上的龟壳里。
巨大的冲击力击破了鼋的壳子,鼋被钉在了柔软的河床上。
可即便这样,这个鼋还没有死,它的四肢努力挣扎着,妄图继续前进。
随行的人看见商纣王一箭中的,连连叫好,恭维的话层出不穷。
但商纣王并不满意,他觉得自己还没有彻底杀死猎物,算不得狩猎成功,便没有理会官员奉承的漂亮话。
而领悟君王的欲言又止和他的言下之意,是一个合格臣子的必修课。
行册般敏锐地察觉到纣王心中的不悦,他看了看还在奋力爬行的鼋,心中有了思量。
般是专门记录商纣王言行的史官,平常就跟随在商纣王身旁,记录下商纣王的丰功伟绩。
所以这一次射礼,纣王专门带上般,就是为了记录射礼上发生的事。
看到纣王射出一箭后,般立刻从随行的侍卫手上拿过弓箭,学着纣王的样子弯弓搭箭。
由于鼋已经被纣王射出的箭钉在了河床上,瞄准并不是一件难事。
下一秒,般手上的箭直直射向猎物鼋,和纣王一样,般也一箭射穿了鼋的龟壳,可身中两箭的鼋还是没有死,它的四肢还在动弹。
般突然想到了一个绝妙的法子,一定可以让纣王眉开眼笑。
于是他便继续对着那只鼋射出第三支箭、第四支箭。
最后,鼋的左肩部1支,背甲左部2支、右后部1支,四支箭都只有白色的箭羽留在外面,箭头深深扎进鼋的肉里。
射完三箭后,般便对着商纣王大声说道,
“陛下,您是天子,定能御四方之乱。这个大鳖背上的四支箭,就是征兆啊!”
商纣王听了般的话,也觉得就是这么回事。
毕竟鼋可是上古神物,历来就有着“河伯使者”的称号,而且它力大无穷,是一种猛兽,甚至可以驮着上百斤的重物来去自如。
能在射礼上收获鼋这种奇珍异兽,这不更说明纣王是天选之子,老天都在暗中帮助他。
商纣王听罢,随即对身侧的近侍吩咐道,“去,把孤的战利品捡回来。”
近侍双手把捡回来的鼋呈给商纣王过目。
商纣王看了之后,十分满意般刚刚说的话,于是转过头来对般说道,
“般,这其中也少不了你的功劳。孤把这个鼋赏给你,你要如实地记录下今天的事情。”
般恭敬地接下商纣王的赏赐。
般当然知道商纣王这么说就是希望自己可以借着今天的事,好好夸奖商纣王一番。
般接收到商纣王的暗示后,连忙跪下谢恩,口中喊道,
“谢大王,臣不胜惶恐。”
为了讨商纣王欢心,当天晚上,般就回家命下属按照鼋的样子打造了一个摆件——青铜鼋,“鼋”的背上还特意插有四支铜箭。
随后,般还别出心裁地在鼋的龟壳上刻下当天发生的事情,
丙申,王于洹,获。王一射,射三,率亡废矢。王令寝兄于作册般,曰:“奏于庸,作女宝。”
制造成功的青铜鼋长21厘米,高10厘米,可以轻松握在手上把玩。
商纣王看见般制造出来的青铜鼋,很是满意,给了他许多的赏赐,还对般说,“你要把这个青铜器当作宝贝一样对待。”
自此,这个青铜鼋就成为了般的传家宝,青铜鼋在般的子孙中代代相传,不知道般的哪一个后人,把青铜鼋带进了坟墓,当作自己的陪葬品。
于是,青铜鼋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
直到老农的这一次垂钓,这件青铜器才得以“重见天日”。
无偿上交一开始老农钓上“鼋”之后,并没有把这当成一件大事。
毕竟鼋背上的古文字,老农也不认识,他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被人遗弃的摆件,并且由于河流腐蚀,“鼋”的身上满是铁锈。
不过整体看起来还算精良,老农最终把鼋带回家了,随手放到一个角落。
直到年。
国家大力回收流落到民间的珍贵文物,许多有传家宝的人家,都把自己家祖传的“宝贝”拿到电视上去鉴定。
有些的确是价值连城,文物拥有者一夜暴富,也有许多人家的“宝贝”并不值钱,只是个念想。
电视上的寻宝节目越来越火,就连老农也小有耳闻。
闲暇之余,也会看看相关节目,不过由于已经过去了好几年,老农早把家里的“大乌龟”忘记了。
但在机缘巧合下,老农在电视上看见一则有关青铜器的科普报道。
看着电视里的青铜物件,老农突然想起了家中的“乌龟”。
那个“乌龟”满身铁锈,竟然和博物馆里的青铜器有几分相似。
老农连忙从角落里找到那个青铜“乌龟”,浑身青绿色的“乌龟”,看起来就很古老的样子。
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老农拨通了电视下方的专家热线。
接听老农电话的工作人员,如实地记录下老农对“鼋”的描述。
工作人员告诉老农,他钓起来的“乌龟”应该是一件青铜摆件,但具体是哪一年制造的,还需要亲自查看后才能知道。
不过,一听老农说“乌龟”的背上连有四支箭,龟壳上面还写着许多他不认识的、古老的文字后。
专家一下子就对这个青铜物件来了兴趣,为了确定这个“乌龟”究竟是不是千年前的青铜器,他们不远万里,来到老人家中一睹“乌龟”真面目。
文物局的专家来到老农家中后,在众人的期待中,老人拿出这只青铜“乌龟”。
只消一眼,专家们就感受到这个“乌龟”背后的厚重历史。
只见“乌龟”的双目瞪得极圆,四肢努力向后伸展着,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它当时的惊恐,以及拼命挣扎对生命的渴望。
专家们又拿着放大镜细细考察了这个摆件,确定这是一件商朝晚期的产物。
背后的刻字是甲骨文,在长年的风化腐蚀后,已经看不清楚了,之后借助科学技术才得以成功破译了龟壳上的文字。
老农看专家那么高兴,自己也感受到了这份喜悦,他好奇地问道,
“这件青铜器值多少钱啊?”。
专家听了老农的问题,沉思了一会儿,慎重回答道,
“这是商朝的古董,现在大概能值18亿。你这一杆就价值18个亿呀!”
老农听后也是惊得目瞪口呆,伸出手想要触摸它,下一秒,又连忙后怕似的赶紧缩回来。
就这么一个“铜疙瘩”竟然价值18个亿,这可不敢摸啊!要是自己给它摸坏了可赔不起。
如果专家说这个“乌龟”值几千上万块,老农可能还会想着卖给国家换钱,可这是18亿,多到老农根本无法想象。
还没等老农从惊吓中缓过来,专家的下一句话就把老农拉回现实。
专家表示,
“由于这件青铜文物格外珍贵。上面记载的文字,对于我们研究商朝历史是很有帮助的。国家希望你可以无偿将这件文物捐献出来,不过,文物局还是会在物质方面给予你一定补贴的。”
在和当地文物部门协商后,老农自愿将这件青铜器捐献给了国家。
专家们研究了青铜鼋的历史后,为它命名为“作册般”青铜鼋。
之后“作册般”青铜鼋被收藏进中国国家博物馆,供全世界的人们欣赏。老农看见自己捐献的青铜鼋大受欢迎,也特别高兴自豪。
历史成就其实“作册般”青铜鼋价值18亿,不光是因为它年代久远,在我国年的青铜历史上,“作册般”青铜鼋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青铜时代制造的青铜器大多属于实用类器件,比如兵器或是装食物的盘子,后来实用类器件逐渐演变为礼器。
礼器的外形依旧是实用类物品,不过礼器上的花纹更加繁复,而“作册般”青铜鼋却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件写实类青铜器。
它不具备任何实用价值,制造出来也只是为了记录一段历史,为后人呈现出当时纣王狩猎的真实景象,在我国已知的青铜器里没有哪一件和它有同工之妙。
这是价值之一。
而“作册般”青铜鼋不仅外形是独一份,其上保存完好的文字,也让我们得以知道一段真实的历史故事。
青铜鼋背后的文字,向我们掀开“射礼”这个传统礼仪的一角。
在商朝,为了表示尊重,君王往往会选择一个较远的地方举行射礼,每次的狩猎对象也是特定的,往往是猛兽一类,射礼结束后,还会进行祭祖典礼。
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现今学者公认西周的周礼是我国礼制的开端。
但传承上千年的礼制,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到了商王朝的神权时代,礼法就得到了信仰上的巩固,西周是在延续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完善和补充。
在西周,射礼这个传统礼仪也被保留了下来。
不过,西周为射礼设置了专门的箭靶,射礼结束后也不再举行祭祖典礼。
“作册般”青铜鼋上刻下的文字,就是最好的佐证。这是价值之二。
而青铜鼋也从侧面映照出商纣王的人物性格。
在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编者总是喜欢将商纣王刻画成一个昏庸暴虐的君王。还说商纣王长于深宫妇人手中,是一个弱不禁风的君王。
但史书记载下的商纣王,却是截然相反的。
《史记》上记载的商纣王“长巨姣美,筋力超劲,手格猛兽”,可见,纣王至少力大无穷,称得上一句勇士。
从“作册般”青铜鼋上刻下的文字中,也可以看出商纣王的确武艺过人。
他身强体壮,能一箭命中活动的猎物,至少是狩猎的一把好手,并不是人们刻板印象里的昏庸无能之辈。
所以,看似只是一件小小的青铜器件,背后隐藏的故事却是前人璀璨人生的缩影。
这些国之宝物,象征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内核,本就不应该为一人私有,可以欣赏,可以赞美,但却不要想着占为己有。
因此对于老农毫不犹豫将青铜鼋捐给国家的做法,我们也要表示赞扬。
悠悠大国,不仅有璀璨的文人志士,所出珍宝更是数不胜数,那些在时间的积累下沉淀出来的物件,早已不是一件死物,它们承载了太多美好期望,而这些瑰宝也更加需要我们的珍惜和保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