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一支箭 > 一支箭产地 > 正文 > 正文

五帝本纪密集的知识点,学习史记的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5/2 12:53:36
[四海孔子书院]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前言:《史记·太史公自序》说:“维昔黄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司马迁认为,从前黄帝以天为法,以地为则,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明帝王先后相继,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尧让位于虞舜,虞舜因觉自己不能胜其任而不悦;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万世流传。因此作《五帝本纪》第一。《五帝本纪》记载的是远古传说中相继为帝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同时也记录了当时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因此《五帝本纪》中的绝大多事件都属于传说。这些虽为传说,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地下文物的发掘来看,有些记载亦属言之有征,它为后人了解及研究远古时代人类社会及政治制度发展历程提供了宝贵的线素或信息。司马迁把他从众多神话人物中选出来,又择取了一些比较可信的材料,将之作为《史记》的开端。二十岁开始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均考察风俗,采集史迹传说,可谓不易。同时他也旁征博引,在文中出现了不少典故,大家正好可以“经史合参”,一起共学。

(直播平台,杨老师正在上课)

《五帝本纪》的那些知识点四海孔子书院线上直播课《史记》,每周四晚7:00-8:30,锁定“四海儒学”视频号,收看直播

阪泉之战

原文: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译解:在炎帝还没有加入到黄帝的集团的时候,他还是天下霸主,但是久而久之威信下降,欲征伐诸侯,诸侯便倒向了黄帝。黄帝趁势修德振兵,研究四时节气变化,种植五谷,安抚民众,丈量四方的土地,训练熊、罴、貔、貅、貙、虎等猛兽,跟炎帝在阪泉的郊野交战,先后打了几仗,才征服炎帝,如愿得胜。阪泉之战是华夏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战争,经此一战,炎帝部落归附黄帝,二者融合而为华夏民族。

涿鹿之战

原文: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译解:轩辕的时候,神农氏的后代已经衰败,各诸侯互相攻战,百姓深受残害,而神农氏没有力量征讨他们。于是轩辕就习兵练武,去征讨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各诸侯这才都来归从。而蚩尤在各诸侯中最为凶暴,没有人能去征讨他。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之命。于是黄帝征调诸侯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终于擒获并杀死了他。这样,诸侯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这就是黄帝。涿鹿之战巩固了黄帝的实力,同时把蚩尤部落消灭并驱逐出中原地区。农耕文明自此开始安定,垂拱而治,故称“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泰山封禅

原文: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译解:诸侯国和睦相处,祭祀鬼神山川天地的行为相对来说多起来。古代的时候,有两件事比较重大,那就是祭祀和打仗。如《春秋》所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和平年代,祭祀之礼便是重中之重,《祭统》:“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而祭祀当中比较重要的“封禅”之祭,就是天子到泰山,祭祀天地的礼仪。封为祭天,禅为祀地。

九族亲睦

原文:能明驯德,以亲九族。译解:帝尧能够昌明美德,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这句话来自《书·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向来语意不明,有的认为是“高、曾、祖、考、己身、子、孙、曾、玄”,有的认为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本文“九”可能并不是确切的九个族人亲戚,当然更不是时间上的祖孙九代人。九在古代有至多、众多之意,从本文的语句意思来看,“九族”应该是家族中的所有族人之意,非特指严格意义上的九个族人亲戚。

璇玑玉衡

原文:于是帝尧老,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舜乃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于山川,辩于群神。揖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班瑞。译解:尧年事已高,让舜代理天子之政事,借以观察他做天子是否合天意。舜于是通过观测北斗星,来考察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的运行是否有异常,接着举行临时仪式祭告上帝,用把祭品放在火上烧的仪式祭祀天地四时,用遥祭的仪式祭祀名山大川,又普遍地祭祀了各路神祗。这里就密集出现了许多个典故。璇玑玉衡出自《尚书·尧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故璿玑又写作璇玑。孔颖达疏:“玑衡者,玑为转运,衡为横箫,运玑使动於下,以衡望之。是王者正天文之器。汉世以来谓之浑天仪者是也。”七政在此指的是“七曜”,即日月金木水火土。《黄帝内经》有“七曜周旋”之语,后来日本据此来翻译西方的星期七天。另外在《五帝本纪》和《尚书》中多次出现“上帝”一词,此词的意思应当指的是上天、昊天,也就是我们今天口中的老天爷。六宗指的是六个神祇,有人说是天地四方之神,也有人说是天地四季之神。五瑞指的是桓圭、信圭、躬圭、谷璧、蒲璧五种玉制的符信。

蛮夷戎狄

原文: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译解:这段话整体的意思是尧帝把四个罪人发配到边疆受罚。那为何又说这四个罪人去边疆“以变蛮夷戎狄”呢?这就牵扯到教化的问题。在古代,人们把天下之人分为五方之民,分别为“中华和蛮夷戎狄”,而蛮夷戎狄没有礼义,比较野蛮,中央往往会派人到蛮夷之地行教化之道,叫做“用夏变夷”。又因为边疆地区生活环境和治安不好,人们又不愿意去,于是常常是发配罪人去做这样的事。慢慢形成了惯例。我们比较熟悉比如苏轼被发配海南岛,林则徐被发配到新疆等,他们虽然是是受罚,但是仍有任务在身。那为什么除了中华,四方之民叫“蛮夷戎狄”呢?从字面就可以看出,蛮处南部,气候潮湿,虫蛇多为伴;狄处北方,气候寒冷,常穿兽皮围火而居;夷处东方,以渔猎为生,常伴弓箭;戎处西方,好斗逞勇,大小武器不离身。

大舜之孝

原文: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译解:本段过长,就不翻译了。大概的意思是,大舜的家人在品德上不怎么好,一心要害他。而大舜多次躲过灾祸。他不仅不怪罪于人,还以德报怨,反躬自省,教化亲族。我们所熟知的二十四孝,把大舜之孝列为首位,可见其教化意义重大。

五教平成

原文: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不陨其名。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译解:从前高阳氏有富于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得到他们的好处,称之为八恺,意思就是八个和善的人。高辛氏有有才德的子孙八人,世人称之为“八元”,意思就是八个善良的人。这十六个家族的人,世世代代保持着他们先人的美德,没有败落他们先人的名声。到尧的时候,尧没有举用他们。舜举用了八恺的后代,让他们掌管土地的官职,以处理各种事务,都办得有条有理。舜又举用了八元的后代,让他们向四方传布五教,使得做父亲的有道义,做母亲的慈爱,做兄长的友善,做弟弟的恭谨,做儿子的孝顺,家庭和睦,邻里真诚。这里有一个关键词:五教。文中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只有这五教做得好了,才能到到“内平外成”的和谐局面。平成一词还传至日本,有一个君主把年号取名“平成”。書翻译和前言部分内容参考自百度百科。四海孔子书院直播课来啦!

春暖花开,

正是学习的好时节,

让我们整理好行囊再出发,

带着对历史的深情,

走进《史记》的学习行列中来!

《史记人物》主讲老师简介

杨庆亮老师,书香世家,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博士班肄业,长期致力于研究中西哲学;创办三一寰宇文化协会,任执行长;创建台湾三一人文经典学校,传播儒学,继承圣道;行教三十余年,学不厌,教不倦。年年初,四海孔子书院诚聘杨老师为书院导师,自此,杨老师隔周从台湾飞抵北京,在四海孔子书院为师生家长传道授业解惑,风雨无阻。

多年来,杨老师已经完成《中西人文经典》《四书精要》《阳明心学》《儒学基本观念》的讲授,并在疫情以来,以网课的形式,讲授《人间易理》,细解周易哲学与现实人生的关系,以及《孔门弟子》,打开深度阅读论语的新道路。疫情稍缓,杨老师便来京讲授《孝经》与《中庸》。多年来,除课堂教学之外,杨老师带领书院师生走出教室,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截止目前已经连续举办6届礼乐祭孔典礼,以及《行教天下》《礼乐春秋》等广受好评的礼乐剧。

(礼乐剧《礼乐春秋》剧照)

(杨老师在礼乐祭孔典礼活动中)

谈到本次《史记人物》课程,杨老师如是说:

若问,是什么力量串连起代代中国人的血脉?

又是什么力量让几千年来,帝王将相、谋士客卿、刺客游侠、庙堂江湖各色人等,共同凝聚成一文明共同体?这答案既抽象又具体,既是皇天后土,又是埋藏于人心底层的祖先传统。

司马迁自述言: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龙门东临黄河,西枕梁山,唯独深具天地气象的人,能为埋藏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传统,赋予酣畅淋漓的生命。

阅读史记,既读史,又读生命的姿彩,再读人性的高贵,司马迁笔下,这串联著中国人血脉的传统人物,个个变得可爱可敬,推动著我们继续向前。

因此,史记不能只读故事,还必须读出文字背后的褒贬;不能只读出文字的褒贬,还必须能体会司马迁对人物的悲悯。读史记不但要有识见,而且要有对人间的真情。

四海孔子书院冯哲院长寄语:

塑造中国人性格的经典:《史記》

出经入史,经史合参。是学习中国文化的有效方法,甚至是“捷径”。经,更多的是合乎自然天道与人伦日用的常理常道,而史则多是记裁历史过往的人与事。经典阐释的道理只有落在具体的人和事上才能鲜活起来,因此,自古中国人形成了透由学史来参经注经,以经来统史证史的治学传统。书院教育強调读经,甚至把读经视为童子功,同时也深深认识到,必须强调读史,不仅要有经的高度与弘毅,还要有史的丰富与深情。“四海教育.四海传播”20年前发起推动了海内外“儿童经典诵读工程”。年金秋书院蒙学部开启世界历史,每周二节课,师生欢喜同学。今年春天,我们又迎来史记学习。以人物为中心,透由人物解读历史是此次杨老师课程特色。史记的春秋笔法,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情与特质,也行塑了今天我们观待世界与人心的方式。今年的春天,杨老师在给四海与三一的师生讲授完《孔门弟子》后,为进一步提升师生儒学水平,特又开讲《中庸》。这样两岸师友学子同学《中庸》,共读《史记》,典范共仰,道统共继。喜哉!幸哉!

《史记》课程章节列表:

1、史记的春秋笔法:司马迁

2、报任少卿书

3、黄帝本纪(上)

4、黄帝本纪(下)

5、项羽本纪(上)

6、项羽本纪(下)

7、高祖本纪(上)

8、高祖本纪(下)

9、刺客列传:荆轲(上)

10、刺客列传:荆轲(下)

11、绛侯周勃世家:周勃与周亚夫(上)

12、绛侯周勃世家:周勃与周亚夫(下)

13、淮阴侯列传(上)

14、淮阴侯列传(下)

15、留侯世家(上)

16、留侯世家(下)

共16课时,每课时1小时。

《史记》课程上课信息:

上课时间:

每周四晚7:30-8:30

开课日期:

年3月17日

《中庸》课程上课信息:

上课时间:

每周二晚7:30-8:30

开课日期:

年3月15日

上课方式:

四海线上书院平台和“四海儒学”视频号准时直播,识别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zhijiana.com/yzjcd/17866.html

Copyright © 2012-2020 一支箭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