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一支箭 > 一支箭归经 > 正文 > 正文

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摘抄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2/6/15 14:40:46

看完了这本年出版的《道教徒的诗人及其痛苦》,觉得太牛了,于是摘抄了一点记录。

作者是李长之,年的时间,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作者居然在颠沛流离,缺衣少食的逃难中写出了这样一本扎实的奇书,不得不服。

书中概括了我之前的很多感受,这样一对比,我之前看《通天之路》的读后感,简直就是坨屎。

不过再幼稚的读后感,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差就差吧。

(还交杂着看了美国人,宇文所安写的李白。怎么说呢,直接把国人心中唐诗的神话光环,很多都给戳破了,并且给出了他的理由。美国人那种敢于打破权威,质疑权威的认真劲儿,还是非常值得佩服的。当之无愧的世界霸主!)

花一晚上看完了这本民国小书,又抄录了一点,整个晚上都在适应民国时期的说话口气。。。

这书还算是比较学术的,引用了很多考据,很多精华没法打字敲出来,否则眼睛要瞎。

摘录一点简单的。

作者李长之的序言写的很好玩,看得出来是个性情中人。

现在我请求读者的是,假若你根本不看这本书,我当然没有话说。如果你看,我希望按顺次序看,而且不要跳着看,小地方也要看,引用的诗更要看。。。

其次,假若你有兴致,我又愿意你一次看下去。

我仿佛给李白拍了一个照似的,我觉得相当真,所以我情不自禁地有点沾沾自喜。

我有许多时候想到李白。当我一苦闷了,当我一觉得四周围的空气太窒塞了,当我觉得处处不得伸展,焦灼与渺茫,悲愤与惶惑,向我杂然并投地袭击起来了,我就尤其想到李白了。

——————李长之

正文:

就表面上看,似乎李白所表现的不是人间的,杜甫所表现的才是人间的,然而倘若更进一步看,却不禁令我们惊讶地会发现出:李白诗的人间味之浓乃是在杜甫之上的。杜甫只是客观的,只是被动的,以反映那生命上的一切。

不管李白元祖上是多么显贵的来历,但到了李白的父亲这里,大概已是迁徙流离,不遑宁居了。李白从来没谈到他的家庭,他亲密的友人也没谈到过,所以我们很少有什么凭籍,用以知道他曾经受过如何的家庭教育。他很早就度一种奇异而漂泊的生活,他似乎没有家,好像飘蓬。从这里也可以发掘他有一种隐痛,使他很深地怀着一种寂寞的哀感,支配他全生。

倘若中国的儒教是相当于西洋的基督教的话,则可以一般地说,中国诗人的思想多半是异教徒的。这异教徒的色彩顶显明的就是李白了。在别人,无论骨子里是多末反抗儒家的,但很容易披上一层儒教的外衣,我不敢说李白绝对没有,然而即使有,这外衣也是再稀薄再透明也没有了。

儒教色彩曾经笼罩了陶潜,曾经遮掩了杜甫,但是却把李白几乎整个漏掉了。

李白对于儒家,处处持着一种反抗的,讥讽的态度,也不止儒家,甚至连儒家所维系,所操持的传统,李白也总时时想冲决而出。凡着一个人反抗一种东西,一定是先有一种东西占据着他才行,在李白也正是的,这就是他的道家思想。

唐代的中华民族,的确是有一点生气。真像一个新兴的少年民族,颇有野性,换言之,就是很有生命力。

在外国,我们可以看希腊,他们的政治怎样,他们的教育怎样,他们那时人民的身体怎样。。。我们就大可觉悟了,原来一样发达的时候,正是别样也同样发达的时候。中国的周秦,盛唐也恰恰似之。

李白者,正是应运而生的一个时代产儿。人们之赞慕游侠,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在游侠思想之中,充满了活力,朝气,流动着青年人的活泼泼的情感和新鲜的血液。

不过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李白比杜甫浅薄,这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形式实在不同故,在杜甫,深而广,所以能包容一切;在李白,浓而烈,所以能超越所有,他们都达到极致了。

很显然的,在游侠思想里,有一种犯罪心理的成分。人生的黑暗一方面,正足以见出人之所以为人来。所以李白直接地说要钱,要酒,要女人,要功名富贵,要破坏,要杀。其中有一种强烈的欲求在,这首先表现于他的游侠思想上。

李商隐是针尖大的事情,也看着不得了;在李白这里,却是天大的事情,也看的不足一笑。这种风度,我们就称之为豪气。

在我们看来,李白好像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物罢了,决不会太关心实际政治。但是李白自己看却大不然,他最看不起骚士文人,所以他不赞成屈原,不赞成阮籍,不赞成陶潜。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位诗人无论用世的心多末切,他是不愿意受拘束的,他是不愿意在人之下的,做帝王既不可能,便希望做一种和帝王平等的人物,因此他以张仪自况。

李白的热情使他不甘于寂寞,李白的纯真却又使他不能妥协。

李白和皇帝的关系,颇如屈原和皇帝的关系,他们几乎超乎君臣,而近于友情。因为他们是在一块玩,曾赏过同样的花,曾守着过同样的美人,一旦为小人所离间,又逢到出了乱子,当然在感情上很有动于中。

倘若我们不从这一点去体会,我们没法了解诗人的心情。现代人只知道他们忠君就嗤为奴性的,固然不能明白他们。但从前人所认为的他们的“忠君”,也何尝不隔了一层?

他因为政治上的变动,又感到渺茫了,所以便又想学陶潜,又想做神仙。不过,在这局面下,他没忘了要做鲁仲连:“谈笑三军却,交游七贵疏。仍留一支箭,未射鲁连书”——《奔亡途中》。这真是能令我们失笑的。

清,真。是李白对诗所要求的一个标准;但李白的诗,却决不能以“清,真”尽之。李白诗的特色,还是在于他的豪气,“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再好也没有的对于他的诗的写照。

说到根本处,我们还得归到老话,所有这一切,只是由于生命力充溢之故,而这生命力,又经过道教的精神洗礼之故。因此,他毫无尘土气,他一空依傍;在那精神的深处,光芒四射而出,万物经这光芒的照耀,跑到了他的笔端的,也便都有着剔透玲珑的空灵清新之感了!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这代表了李白一切的洒脱的风度。

凡是李白最成功的作品,例如

“西上莲花山,昭昭见明星,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

“我且为君锤碎黄鹤楼,君亦为我倒却鹦鹉洲”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这些统统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往往上下千古,令人读了,把精神扩张到极处。我们那时的精神乃是一匹快马一样,一会驰骋到西,一会驰骋到东,为李白的精神所引导着,每每跃跃欲试地要重围而出了。

李白的出现,是一个大变革。不过我们的意思并不是以为李白是第一个改革者,我们却是以为李白是诗歌改革的完成者。在这种消息上,我们便可以明白韩愈对于李杜文章的称赞:“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李白对于友情,自然也很重视。除了游侠和神仙交之外,在士大夫中而有真切的友情的却只是寥寥可数。他和杜甫的来往,我说过,是杜甫的关切于李白者多,李白关切于杜甫者少的。此外,恐怕只有孟浩然和贺知章了,只有他对这两人可算敬爱备至。

至于一般士大夫,我觉得远不如村夫俗子可以换起他的感情,所以他有《赠汪伦》诗。

他又有《哭宣城善酿纪叟》诗,这两首诗中所流露的情感,却都极其深挚,极其浓厚。因为性格的豪放,他便不爱和那些扭扭捏捏的士大夫来往,因为道教的教养,他便对于这些淳朴率直的人们特别合得来了。

李白的自负,完全由于他真。普通人未尝不自负,不过不说出口来。真,也是一般诗人的共同点。

李白常在诗中忽然提起自己的名字来了,“李白与尔同死生”,这也是他的天真可爱处。

从根本处,李白不能算矛盾,他有丰盛的生命力,他要执着于一切。但是就表现上说,就不能不算矛盾了,因为他要求的急切,便幻灭的迅速。结果我们看见他非常热中,却又非常冷淡了。

一会儿是“人生在世须尽欢”,一会是“人生在世不称意”。一会他以孔子自负“我志在删述”,一会儿他又最瞧不起孔子“凤歌笑孔丘”,矛盾多末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zhijiana.com/yzjgj/1813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Copyright © 2012-2020 一支箭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