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藤藤收到很多同学关于研究计划书写法的问题。那么,今天藤藤在此做一个简单说明为大家解惑。
什么是研究计划书?
研究计划书,顾名思义,其内容由两部分组成:研究+计划。
研究主要包括:
①研究背景
②先行研究(和假说)
③研究手法
计划主要包括:
①先行研究如何完善
②数据如何收集
③假说如何检证及优化
通常,在研究计划书中,研究和计划并不是明确分离的。例如:在展开研究手法时,会具体解释如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甚至包括入学后研究手法的完善学习。
研究计划书的重要性
一般国公立大学对研究计划书的要求会高于私立大学。但是,这种偏见随着考学竞争的激烈渐渐发生了变化。
以青藤教育年早大合格数据为例,多数合格者提交的研究计划书普遍质量较高,可见研究计划书在考学中起到不小的作用。
合格的研究计划书具备哪些特征?
研究计划书在一定意义上属于知识产权的一种。所以,用知识产权保护标准来评价计划书的话,合格的计划书应该具备3个特征:
①新规性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の卵」的创新性。显然,已经被其他学者研究证明过的课题,其新规性会大大降低。例如,「网络购买评价对消费者行动的影响」一类研究课题,想要体现新规性就会非常难。
陷阱:提到新规性,很多同学以既存研究少为理由。既存研究少,有以下三种可能:
a.研究视点不被主流学派接受
例如,当今基础物理教育体系是牛顿经典力学,虽然它是不精确的。而狭义相对论是量子物理学的重要奠基理论,但提出20年后无人问津。
b.研究手法现阶段不可被验证
例如,会计学基础的固定费和变动费问题。如果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人的作业,就可以实现更完美的原价计算。但是,难有企业进行大规模传感器安装,因此以上课题真伪无法验证。
c.研究产生的经济价值和理论价值很低
例如,A业界的理论验证结果在B业界并无太大变化,不需要重复验证。仅仅少并不能体现新规性,少的原因需要明确。
②有意义性
即该研究能产生明显的经济价值。若一个研究不能产生较大的经济价值,它便无意义。不少同学认为研究者研究的是纯理论。在数学和物理学中,我们经常会听到理论数学/物理学,应用数学/物理学。但是,无论是研究者或是MBA,他们解决的问题都是现实中的企业问题,只是解决手段和分析方式不同而已。经营学中,纯理论是无意义的。
③可实现性
即研究内容可被证明或证伪。影响可实现性的最大要因是数据的可搜集性和客观性,以及分析方法的有效性。说到分析方法的有效性,最容易被误解的是战略中的事例分析手法。事例分析,本质上是非常难的一种分析手法,其需要强大的概念提炼能力而实现。并且需要进行大量的同类企业案例,才能够保证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往往修士阶段是无法做到的。例如,经典理论中的经验效果,PIMS研究,PLC理论皆为数以千计的事例中总结得出的。一个合格的计划书一定具备上述三大特征。
写研究计划书时的Checklist
1.明确研究的问题意识:对于怎样的理论/现象产生了疑问?
2.研究背景中,问题意识的背景介绍是否无重复,无遗漏?
3.研究背景中,能否有逻辑地引出问题意识?
4.先行研究中,是否找出了对既存问题意识的既存视点?
5.先行研究中,既存视点是否已对问题意识进行很好的解答?
6.先行研究中,如果5中没有很好的解答,你的研究视点为什么可以更好的解答?
7.假说,假说提出的支撑理论/现象是否有?
8.假说,如果有,使用的是归纳法(抽象为一般性)还是演绎法(扩大一般性)?
9.验证假说时的研究手法,是否是既存研究的主流手法?
10.假说验证的资源条件是否成立?如:调查对象的接触,调查样本数的确保。
关于7和8,有同学可能疑问:研究计划不一定要有假说。没错。
研究分为假说构筑型和假说验证型(即:实证研究)。经营学修士阶段,假说构筑型的研究需要强大的学术能力支撑。并且计划书阶段,假说构筑型很难体现计划性和确保可实现性,因此修士阶段不推荐无假说型研究。
而在藤藤遇到的计划书中,最为尴尬的是分析企业未来战略一类的课题。首先,未来的数据不可获得,即使可以自己创造,其数量上和时间长度上也无法保证客观性。研究者主要把过去发生的企业现象作为问题意识,进行数据收集,分析研究,来得出客观的结论。研究的时间线为过去,而研究的意义指向未来。一定切记!
好啦,这次就先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如果你在研究计划书方面还是有些疑问的话,可以扫描下方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zhijiana.com/yzjgj/18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