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辈们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几年来都进步不小。看到他们的成长进步,作为长辈和过来之人,我想应该给他们讲一讲行稳致远的道理,兴许会对他们今后的事业发展有所帮助。行稳致远,是为人行事的基本原则,是官场上久盛不衰的为政之道,更是各类管理者的成功之道。因为他能够顺应事物发展规律,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脉搏,及时对事物发展进行修正,使自己处处把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行稳致远一词,出自《礼记,表记》、《左转》:“慎始而敬终,行稳致远”,佛语里也有佛曰:“浮生如茶,破执如莲,戒急用忍,方能行稳致远。”历史上许多先贤都对行稳致远有过精辟的论述,如:孔子《论语,为政》篇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意思是说,偏执于一端,这是一种祸害啊。就是要我们做事要稳,不要偏执极端,否则就是祸害。诸葛亮曾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也是要我们以稳行事,才能致远。苏轼曰:“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讲的也是要以稳谋事,不要小不忍而乱大谋。宋代胡宏在《胡子之言》文王篇中说“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也是在告诫人们要安稳勿躁,行为谨慎才能坚定自己的志向,言语谨慎就能提高自己的品德。历史上,曾经有过许许多多以稳致胜、以稳致远、给我们以启迪的典型事例。公元前年,赵国惠文王去世,孝成王即位。秦国大将白起率军来犯,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重臣赵屠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老将廉颇率兵抵抗秦军。秦军势壮,赵军难敌秦军,几次战败,于是廉颇将军便采取稳扎稳打、以逸待劳的战略,率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赵军置之不理。几个月过去了,战事毫无进展,几十万秦军长期驻扎不战,久拖不起很是着急。于是就四处散布谣言,说廉颇老了怯战,赵国只要派赵括来当将军,秦败赵胜就一定是定局。赵王因此听信谣言,不听众臣们的劝阻,委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赵括是赵屠的儿子,是一个没有实战经历,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心高气傲的人,替代廉颇后,他把廉颇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撤换原来军吏,更要命的是改变了廉颇原来的作战部署,调动军队与秦军进行正面作战。秦军白起将军看到这些情况后,高兴异常,马上调兵遣将,假装败逃,同时秘派部队截断了赵军运粮的道路,迅速又把赵军分割成了两半。赵军士卒离心,怨声四起。加之军粮又运不上来,赵军饥饿难忍。四十多天后,赵括不得不亲自出动与秦军决战,赵军战败,赵括死于乱箭之下。几十万赵军投降秦军后,秦军丧心病狂的把他们全部活埋,第二年秦军又包围邯郸,赵国几乎不能自保,从此赵国国力大衰,一蹶不振。分析这个历史案例可以看出,在复杂的形势下,稳与不稳的结果直接关乎着胜利失败,生死存亡。面对秦军的凶猛来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廉颇老将认真分析战场形势,以稳相对,以拖待变,采取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秦军远道而来,在战场上久拖是拖不起的。如果按照廉颇老将的作战部署,秦军很难取得胜利。可是赵括主将以后,不能正确分析形势,采取错误战略,急与秦军交战,结果一败涂地,重创赵国国力,至此使赵国走上了衰败之路。这就是稳与不稳的结果。再讲一个以稳取胜的故事吧。大家都知道清朝的重臣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所组建的湘军,是一支战斗力非常强悍的军队,浴血奋战,战果累累。战争结束之后,可以说,曾国藩功高震主。朝野上下,赞誉有之,嫉妒有之,疑忌有之,防范有之,危险也随之而至。曾国藩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那就可能“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他以稳止损,一步一步的针对这些不利于自己的情况进行处理。他果断的把南京的防务移交给了八旗兵,并承担了防务开支。很快解除了皇帝对自己的防范心理。随后他又解散了12万之众的湘军,使后来当政的慈禧太后彻底放下了戒备心态,避免了杀身之祸。但是,作为官宦老手,曾国藩在消除对自己的威胁之时,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手段为自己筑起了层层保护墙,最重要的是他在解散湘军的同时,着力扶持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所统领的淮军,这样很好的保存了自己的实力,使自己稳稳地立于朝廷,受到朝廷重用。这个以稳保身事例再次告诉我们,稳妥行事,不乱方寸,以退为进,步步为营,就可以化险为夷达到目的。所以要想致远,必须行稳。那么,怎样才能行稳致远呢?首先必须要明白,我们追求的远是什么?远,就是理想,就是目标。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希望减少风险,以最小的成本达到利益的最大化,最终达到理想的结果。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功人士或成功事例,无一不是有着明确的理想和目标。有了理想和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必然也就产生了达到目标的动力。反之,目标不明,理想不高,注定是碌碌无为,一无所获,一事无成。所以,要想做成一件事情,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树立远大理想,设立自己的努力目标。我们都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里面有一段很著名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一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卑鄙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正是确定和坚定着自己的理想,一生轰轰烈烈,从不改变自己的初衷,坚定不移的向着自己设定的目标前进,成为全世界青年的学习榜样。因此,我们必须要设定远,有自己的努力方向,做一个头脑清醒的人,决不能糊糊涂涂度过一生。要清楚的认识到,追求远,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决非一蹴而就轻而易举就能实现的,必须坚定意志,坚定信仰,有“红军不怕远征难”的长征精神,不因困难半途而废,不因艰难险阻改变自己的努力方向。我们讲行稳致远,在稳字上下功夫非常重要,因为他是致远的必要条件。要十分清楚,左右摇动、上下颠波不是稳,朝三暮四、朝令夕改也不是稳,穷折腾更不是稳。没有稳这个条件保证,要致远就处于不可控状态,变数就会非常多,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稳要稳哪些方面?如何稳?实践证明,必须要紧紧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稳大局。古人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仕么叫大局,大局就是当前的形势,就是能够左右事物向什么方向发展的主要矛盾,就是综合现实各种因素所形成的局面。做好任何一项工作,把握大局至关首要,大局不稳,地动山摇。要十分明白,任何一个局面的形成,都是有着主客观的因素,都受当时的生存环境所左右。这就需要我们慎重的去思考和考虑,彻底弄明白当前局面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切实做到心中有数,找准切入点,尽快能把握住大局。只有把握大局,才能取得主动权,才能创造出解决问题的有利条件。而要把握好大局,必须以稳当先。首先要厘清当前这个大局的主要构件是什么?明白这个大局是如何形成的,他对整个形势的影响有哪些方面,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对产生的后果用什么办法给予解决。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了,才能决定我们下步的行动方案,才能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决不能头脑发热,凭想当然,不搞调查研究,就烧三把火,那样势必会错失有利时机,丧失工作主动权,丧失驾驭大局的能力,必将把事情搞砸,难于打开新局面,在这方面,经验教训都有,需要我们认真汲取。二是稳思想。在实际工作中,只要是单位动荡,工作发生变化,都是人的思想活跃时期。这些活跃思想,对我们开展工作,打开新的工作局面,必然会增加许多不确定性,有可能会出现正面的能量,也有可能产生负面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智慧,尽快的把人们的思想稳定下来,统一起来。首先,要稳自己的思想。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就是要我们遇到大事一定沉着冷静,不乱方寸。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该干什么,该怎么干,切不可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左右,也不能无主见随波逐流。要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理素质。只有自己的思想稳了,才能有思路,有办法,才能稳定大局打开新局面。其次,要稳大家的思想。也就是让大家吃上“定心丸”。这就需要下力气,动脑筋,从方方面面来做好工作。牢记一点,就是要让大家看到希望,看到前途,看到自己的利益能达到保证和发展,产生安全感。这样,大家的思想稳定了,就为今后开展工作奠定了好的基础。其三,要稳上级领导的思想。尽快进入角色,打开新的局面,取得新的成绩,把各项工作铺展开来,是上级领导寄予我们的期望。对此,我们应不负上级期望,注意及时的、经常的和领导进行沟通,使领导对我们的工作心中有数,认可放心,能够及时帮助我们排除干扰,解决困难,给予我们支持和帮助。我想,只要我们注意做到以上三个方面,就必然会思想上下统一,达到目标一致之目的。三是稳行为。行为是思想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要致远,就必须把行为和目标统一起来,时刻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约束在实现目标之内。要做到不高傲自大,不凌驾于人。注意不骄不躁,平和待人。倾听大家意见,善于做好思想工作,形成凝聚力,努力使大家团结在自己周围,使自己的实际行为产生感召力。调动起大家的积极因素,减少阻力和风险,把自己的意志转化成大家的行动目标。同时,还要及时制定和完善规章制度,使大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尽快使单位有序的展开各项工作。这里,必须要消除对稳的认识误区,对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非常清楚我们讲稳,决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去看待问题和处理问题,绝不是站在问题的后面去观望,让问题拖着我们走。而是要站在问题的前面,主动地、积极的引导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主宰事物发展,掌控事物过程,以动求稳,这才是我们对稳的应有正确态度。行稳致远,条件固然重要,但是,关键还在于致远的具体方法,也就是行的问题。要切实把以下几个方面做实做好。一是要善于从宏观上考虑问题。俗话讲: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也就说,站的高了,视野就会宽阔,思想就会博大,看问题就会更全面。这就启示我们,考虑问题必须要注意高度和宽度,必须善于从宏观上去考虑。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受到大环境的约束,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那么,适应这个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下应用自如的做好工作,从宏观上考虑问题就是首要。如何从宏观上考虑问题?一定要牢牢的把握住这几点:首先是要认清环境大势,要把形势分析清楚,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搞清楚哪些方面对自己有利,哪些方面对自己不利,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其次是要把有关政策搞清楚,注意从政策的层面去考虑问题,谋划自己处理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其三是要把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搞清楚,看有哪些长处,有哪些短处,那些积极因素能尽快调动起来取长补短,弥补不足。只要这样做到心中有数,我们的头脑就会清醒,就会把握好事情的发展方向,就不会犯看问题和处理问题就事论事、只看眼前不看长远的低级错误。就不会在根本问题上翻车,新的局面就一定会尽快打开。须知,不能从宏观上考虑问题,就不会有大的建树。在这方面,教训是非常多的,值得我们汲取。二是要审慎的处理具体问题。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的处理,一定要谨慎细致,千万不能脱离当时的环境,更不能盲目滥下结论。要注意认真分析事情的起因,全面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搞好调查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抓住问题的实质,力争做出正确的结论。因为有一些问题虽小,但是却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我们必须审慎以对,防止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三是要把握好方、圆、度。能否把握好方、圆、度,是衡量一个人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标志。只有把握好了方、圆、度,所设定的理想和目标必然会顺利的驶向胜利的彼岸。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者,他们成功的秘诀都是很好的把握住了方、圆、度。什么是方?方就是原则,就是规矩。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讲原则,因为原则是根本,离开了原则,就没有了秩序,便失去了约束,可以说必将一事无成。什么是圆?圆就是灵活性,就是在处理事情时,实事求是,会适应,会变通。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处理好方和圆的关系,要清楚,方是做人的原则,圆是做事的智慧。如果我们处理问题时,过于方正,太有角有棱,只方不圆,必将会碰得头破血流,处处有碍。如果过于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只圆不方,处处打太极,不懂得根据事情的发展变化来灵活的处理问题,也必然是一事不成。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随方就圆这个道理,显示出了一种很高的智慧和境界。随方就圆,指的就是处理任何问题时,以原则作为总抓手,当方则方,当圆则圆,既勇往直前,坚持原则,又灵活变通,圆融自如。既不能僵化原则,也不能失去底线。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个正确把握度的问题。成功者在处理任何问题时,都恰到好处的把握住了度,充分显示出了能力和水平。从古至今,莫不如此。《易经》中讲“日中则昃,月满则亏,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就谈到了度的问题。四书之一《中庸》教导人们要不偏不倚,也是讲如何把握度的问题。孔子《论语》中,多次讲到“过犹不及”“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的《道德经》中,也大篇幅的讲到度的问题,如“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等等,都是讲把握好度的重要性。可以这么说,一个人有没有水平,有没有能力,就看你处理问题把握的度怎么样。正确的把握度,最主要的就是要吃透情况,分析到位,心中有数,留有余地,雷厉风行,果断处置。我想,只要正确的把握好方、圆、度,那我们就必然处于主动地位,能够达到理想结果。四是要营造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环境,是我们取得理想结果的基本保证。有了好的环境,有助于我们放开手脚,集中精力干好我们的事业。而这个好的环境,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和营造的。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自身要有好形象。这就需要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言行举止,努力工作,建树政绩,不贪不占,清正廉洁,堂堂正正,勤勤肯肯。其次,要有好人脉。注意团结同志,对上级尊重,对同事友爱。不狂妄自大,不妄自菲薄。其三,要有好的方法方式。不同的方法方式,就会产生不同的实际效果。营造好的环境,就要在工作中,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方法方式做好工作。该软当软,该硬当硬,让好的方法方式产生好的环境效应。其四,要注重宣传外树良好形象。形象好不好,对一个人一个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形象好,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就高,就会产生正面效应,自我发展就会减少很多阻力和风险。所以,宣传工作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要放在重要位置,切实做实做好。其五,要善于及时清除不良因素。对有损于单位发展、诋毁单位形象、破坏工作环境的人和事,要敢于斗争和善于斗争,以树立良好风气。特别是对那些不实事求是,恶意诬陷自己,刻意损坏自己声誉的人和事,要毫不留情的给予批评和教育,以维护自身形象,修正舆论环境。探讨行稳致远,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我们的理想目标。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奋斗,相信我们的目的一定会达到。努力吧,行稳致远,前途一片光明。
年3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