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做任何事情都一样,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见效,如果挖下几丈不见水就放弃,那只能是一口废井。只有坚韧不拔,持之以恒,扬起理想的风帆,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年10月,麦哲伦的航船发现了今天的麦哲伦海峡。水手们高兴得狂叫起来,说发现了这海峡就是对国家的莫大贡献了,赶快回国吧!麦哲伦并不这样想,他说还应该继续前进。当时的情况是十分困难的:粮食缺乏,水手中饿死者已经相继出现了。麦哲伦坚定地鼓舞大家说:“就是吃帆布,我们也要继续前进!”于是,这才有了太平洋的发现。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小时候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学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大学问家,写出了《资治通鉴》。缺乏毅力的人,永远不可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并没有抽出插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佩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露出的箭尾,也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的。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听到“嗖嗖”的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战场上,佩带宝箭的儿子果然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赶着他,“呼”的一声就拔出了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支断箭,箭囊里装着的只是一支折断的箭。原来父亲一直挎着用来打仗的是支断箭,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顷刻间,仿佛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间意志坍塌了,结果儿子在战场上惨死于乱军之中。穿过蒙蒙的硝烟,父亲捡起那支断箭,沉重地叹息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把胜败寄托在一支宝箭上,是多么愚蠢;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譬如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配偶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可望不可及的目标,是多么遥远。世界是多彩的,也是瞬息万变的,要应对突如其来的风险,战胜难以想象的困难,我们把自己当作一支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我们只有磨砺它,拯救和保护好自己并能够到达成功彼岸的只能是自己。(作者:朱先贵,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yizhijiana.com/yzjxw/19929.html